财新建付费墙是在寻求中国严肃内容新出路

作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中文资讯生产商,财新传媒对于付费产品的探索又是值得鼓励的。这也是在内容下沉的当下,摸索严肃内容新出路的尝试,为需要的人提供需要的内容。

文|特约评论员 艾瑞克

10月16日财新开始了内容付费的全面探索。“自2017年11月6日起,财新网主要的新闻内容将实行收费或分时收费。”作为财新旗下发稿量最多的财新网,如今已成了胡舒立付费墙战略的关键。未来想看财新网内容的话,每年需支付498元。

胡舒立将财新网纳入付费墙内并不是没有迹象,财新的部份内容早就在做尝试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线上财新周刊、财新数据+和财新英文等都是需要付费的优质内容,而且也做得有声有色。胡舒立甚至在朋友圈推荐过旗下的知识付费产品──《王烁学习报告》,同样在业界拿到不错的口碑。

虽然财新的尝试在业界赢得了支持,但困境依旧摆在眼前。目前财新付费产品仅占总收入的10%,在短期内要支撑公司的收入难度不小。

付费墙是否能赚钱的问题,在美国、英国等媒体发达国家早已争论许久,可惜至今也没有定论,但是说到付费墙的始祖,不少人会提到《华尔街日报》,这20年来,《华尔街日报》始终在墙内保护著他们的内容,一直到你掏出钱来。

但是《华尔街日报》这种所有内容都收费的硬付费墙,在过去两年遭受了打击,网络媒体的免费信息、社交媒体对渠道的吞食、移动市场的竞争下,他们选择了软付费墙的形式,也就是部分政治、艺术内容免费,但其他深度内容需要每周2.99美元去购买,效果意外地不错,最终用户大幅上升到98万。

软付费模式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抢回了不少读者,“特朗普效应”又将付费墙盖上另外一个高度,当美国总统大选,网络、社交媒体充斥假新闻时,传统媒体的付费墙就成了美国民众对于真相的另一个出口。

但是国内的新闻环境是新闻市场迥异于美国,而且用户有太多免费获取资讯的渠道。虽然胡舒立的付费墙在媒体圈佳评如潮,甚至有媒体人晒出付款金额以示支持,但也有些不同的声音。但胡舒立的付费墙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问题:读者可以花钱在财新买到什么?

所谓的财新情怀,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有的,也不是每个读者冲著财新两个字就订阅。魏武挥甚至曾经因为涨价,选择不再订阅财新的付费产品,这说明除了内容之外,财新的付费产品还需要更多可以带给读者价值的东西。

对于大众用户而言,财新的内容是不是不可或缺,财新的深度是不是独步天下,这都会影响大众付费的欲望。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兴趣阅读的出现,已经将一个残酷的市场现实展示在深度和严肃内容生产者面前,大部分的用户消费深度内容的欲望和时间远少于那些软性内容。

但作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中文资讯生产商,财新传媒对于付费产品的探索又是值得鼓励的。这也是在内容下沉的当下,摸索严肃内容新出路的尝试,为需要的人提供需要的内容,而不是用海量的内容淹没用户的时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视频内容市场,曾经免费下载,盗版猖獗,但谁也没有预料到,经历过一场版权大战之后,如今视频付费已经成为普遍行为。既然视频内容可以,文字内容为什么不行呢。事实上微信公号中赞赏功能的出现也说明,用户并不是不愿意给自己喜欢的内容付费,这是消费内容之后的付费行为反应的用户心理是,用户不愿意给质量没有保证内容付费。但财新的内容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也恰恰只有财新有资格进行这次付费新闻的尝试。

实际上,财新除了自己原创的深度内容之外,还有财新数据这种大数据产品,在财经垂直领域,彭博社是个很好的镜鉴,彭博社的金融数据产品或许是未来财新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经济数据或金融数据服务提供商并不少,像大智慧、wind资讯等也是先行者,然而财新在这些数据产品之外,还有一支专业的财经记者和编辑团队,这是财新区别于其他数据服务商的根本,未来财新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付费内容、智库咨询和数据服务三位一体,用深度内容聚集核心用户群,用智库咨询和数据服务对核心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胡舒立曾说,中国读者因为免费内容过得太幸福了,其实说得并不对,而是中国读者被免费内容给眷养惯了,不论你的内容多好,人对于不劳而获的本性总会让媒体人一再失望。

媒体的本质是服务,过去媒体是用好的内容服务读者,如今媒体早已不能单纯用好的内容服务好读者了,财新作为中国最有底气做付费的媒体,未来如何服务好她的读者,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盖了墙,那绝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告诉大家你有盖墙的底气。

下一篇

保护企业家精神就是激发创新

企业家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这是在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上提出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