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高考改革关键要看是否“全面”

新高考制度应当大力扭转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避免出现新的应试倾向。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9日在参加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时说,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陈宝生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

浙江和上海已经启动新高考改革,今年又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高考改革,在此语境下,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的消息,自然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这一次舆论的关注点聚焦在“全面”上,准确理解“全面”的涵义,是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的关键所在。

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首先是指我国全国各地“全面”推进新高考制度改革。根据我国实施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安排,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目前,已有6个省启动高考改革,2018年将有18个省启动高考改革,2019年将有7个省启动高考改革,由此到2020年,全国所有省区都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新的高考改革措施。

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其次是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包括高考科目(内容)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以扭转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恢复高考制度40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从7门、6门调整为3+X,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但录取制度方面的改革动作不大,高校的录取方式长期仍维持在总分录取模式。

新高考改革不但包括科目改革,还包括录取制度改革,科目改革主要是文理不分科,实行3+3科目组合;录取制度改革,包括取消高考录取批次(融合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批次),试点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推行考后专业平行志愿、院校专业组志愿,实行分类高考(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等。这些改革举措,旨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给学生选择(学科、课程、考试)的空间,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发展,大学科学选才。

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还要“全面”推进高考公平,注重评价、选才的效率与高考公平的平衡,以高考改革促进高考公平。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在2017年实现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推进这些扩大高考公平的措施,是过去五年来的高考改革“亮点”。

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还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改革。落实新高考3+3科目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兴趣发展,需要中学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实现每个学生一张独立的课表;同时需要大学改革招生和培养,由于新高考文理不分科,大学将从原来的按文理分科录取,改革为每一专业提出选科要求录取,这需要大学调整专业,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比如推进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从这一角度说,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会带动整体教育改革。

能否真正做到“全面”,是评价高考改革推进成效的重要方面。全国各地“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按改革时间节点构建新高考制度,这一点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而“全面”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高考公平以及“全面”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针对考试招生改革进行改革,还需要破解诸多现实的难题。

总体看来,已经在上海和浙江推进的高考改革,虽有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但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由于基本录取制度还是按3+3总分进行录取,因此,3+3科目选择,在大学招生、中学办学和学生选择时,存在被功利应对的问题。有的大学为提高录取分数,不管什么专业都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有的高中限定学生选择有限几种组合,有的考生按“田忌赛马”原则选择学科,甚至出现“弃考物理”的问题。新高考制度应当大力扭转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避免出现新的应试倾向。

作者

冰启

冰启

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迎接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无论实现新目标,还是解决固有难题,都必须勇往直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伟大事业就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