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让《返乡记》有更多亮色丨凤凰网评论

2019-02-21 14:19:51风声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马亮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宗明义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这份全文11000多字的文件提出: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等,涉及脱贫攻坚、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农村改革等诸多方面。

在超过半数人口城镇化的当下,许多人会认为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已从过去每年政府“一号文件”着墨最多的“三农”问题,转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各类问题了。但春节期间各地涌现的“返乡记”却在诉说一个事实——中国的农村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人们关注最多的话题,大概都是同相亲有关的。农村适婚男青年凑不齐高额的彩礼钱,不得不一次次地相亲而去,又一次次地失望而归。与之相关的是农村的红白喜事和婚丧嫁娶,它们成为部分地区人们生计的难以承受之重。

农村垃圾围城的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精准扶贫的成效明显,但仍有很多贫困户脱贫后返贫,形式化扶贫的问题依然突出。还有农村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问题解决不了,人们因为农村公共服务不力而选择在城市购房,由此背负高额房贷而无法喘息。

那么,应该如何让农村更美好呢?

首先,农村问题应得到进一步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并认识到农村问题的出现和持续恶化,同城镇化是互为表里的联动共演过程。不解决农村问题,新型城镇化也会止步不前。光发展城市而不反哺农村,农村问题不仅会卷土重来,而且会令久治不愈的城市病变本加厉。

随着农村青年和物产进城,农村的问题也随之蔓延到城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会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失去天然屏障,也使供应给城市的农副食品安全保障面临挑战。城市不仅不应对农村问题置之不理和作壁上观,而且还应认识到解决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和攸关性。

换句话说,农村问题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彻底的解决,就会以另一种形式反馈到城市,并让城市的人们承受同样甚至更重的困苦和磨难。这意味着在关注各类“城市病”的同时,仍然要不忘“农村病”。

其次,要将农村问题与城市病一同解决,而不应将二者割裂来看和区别对待。恰恰是城市未能有效吸纳农村人口并使其市民化,才使农村问题周而复始地重演。恰恰是城市对涌入的农村人口说“不”,才使农村问题不断加剧,并反过来加重城市病。

城市不应只是源源不断地汲取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竭泽而渔地利用农村的各种生态资源。城市应对等对待为其付出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的进城务工人员,善待其家庭、子女和老人,使农村与城市共同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红利。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交替推进过程,通过双向城市化而带动城乡互动发展。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这使城市病凸显,并伴随着农村的凋敝。在城市居住成本攀升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纷纷逃离城市而回归田园乡村,并带动了乡村的复兴。当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步调一致时,城乡融合发展就成为值得期待的社会常态。

尽管国情和历史阶段不同,但是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大概都会经历类似的交互式发展历程。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而言,城市和农村的交融式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中国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体制优势,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并减轻转型过程中人们所遭受的各种阵痛。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需要探索和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城市这样做并非只是无偿奉献和纯粹输出,而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反过来解决城市病。城乡融合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农村比不上城市。城市不应高人一等地俯视和怜悯农村,农村也不必充满自卑地抬不起头。

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定位有着天然的不同,在城乡交融式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功能定位最终会实现殊途同归。城乡融合发展会让农村和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保留各自本色。

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

未来,希望每年都能读到不同味道的《返乡记》。当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回到农村时,他们记述农村的崭新面貌,感喟农村很多方面更比城市好。尽管城市和农村在许多方面会有差别,但生活水准和精神面貌方面却应有共同的特征。希望看到更多的是农村的自信、农村人的自豪,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语言。(作者马亮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柯锦雄 PN154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