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防疫紧迫,当防人为的物资调配瓶颈

2020-02-02 14:05:47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缪因知 崔向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显不出妖怪。

“物之反常者为妖”。 抗疫最前线的武汉协和医院,医疗物资“弹尽粮绝”,湖北红会却只下拨3000个普通口罩;而“莆田系”的武汉仁爱医院,却收到1.8万个KN95口罩。全国舆论哗然:是可忍,孰不可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疗物资紧缺、医疗物资调度等问题一直牵动着各界民众的心。

2月1日,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赴疫情防控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考察,要求全力保障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优化调度,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需要,同时保障好生活必需品供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必要条件。他强调:要完善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科学使用医疗防控物资的标准,医护工作者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舍己救人,自身也需要防护,重点医疗防控物资首先要保证他们的需要。

毫无疑问,疫情最终必然能得到克制。但在疫情肆虐之际,可谓“时间就是生命”。多一份医疗物资早一分钟调配到位,就可能少一个人染病。而如何调配好物资,可以从生产、物流、分配和使用四个角度予以思考。

从生产的角度看,不利的因素是正值春节长假,又赶上为了防疫而各地延长假期。但“自我隔离”是不得以的消极防疫措施,在保障安全和卫生防护的条件下,国家需要支持重点医疗物资行业开足马力、扩大产能、争分夺秒、保质保量保障供应,而且视野不能局限在终端产品的生产和组装企业上。

以制作流程并不算复杂的口罩为例,其原材料涉及熔喷布、无纺布、针刺棉、鼻梁线、海绵条、松紧带等不同物品,熔喷布又以塑料粒子(聚丙烯)为原料。负压救护车等大型设备涉及的配套企业就更多了。鉴于现代工业的分工精细复杂,应当允许相关制造类企业自行决定是否需要开工,而不是一刀切地把停工作为最有利防疫的选择。

生产(与外购)的成果必须有物流来支撑,目前很多省市的城际客车乃至城区公交已经停运,自驾游也巨幅减少,道路运力应当说比以前充裕得多,但很多民众却遭遇了各类春节前的订单久久不至的苦恼。在途的不仅有专门用于医疗救援的物资,也有关系到广大民众基本民生需求的物品。

而即便是文娱休闲性质的物品的抵达,也有助于尚未复工的广大民众安心在家,而不是“蠢蠢欲动”要外出散心并导致感染风险,进一步消耗医疗物资。更不用说大量简单粗暴的封村封路,已经令多省的农村果蔬业、养殖业出现菜卖不出去、饲料运不进来的毁灭性灾难,疫情未至,生计已危。故而,对物流业亦应提到“防疫第一线”的战略高度,道路检查站等也要增加车道和人手。有序和强劲的物流,将大大缓解“自主隔离”期间无序的人流,进而消除公共卫生隐患。

“最后一公里”的医疗物资分配,是这几日舆论的焦点。暂不评价特定机构的功过是非,但既然医疗物资的供需矛盾已突出到“有或无”而非“好或差”的地步,那有关主管部门就应正视薄弱环节的存在,动员各界力量“捉妖”,堵住物资截留、调用、积压的缺口,加强分配力度,实现多源、多流的物资分配。

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的备用人力,可以在事后从高等级医院负责运输调剂物资去低等级医院,而非在事前“小狗拉火车”,以有限的人力、存疑的公信力强行成为总物资调度中心,形成人为的物资“堰塞湖”。

而广大非防疫一线的民众亦不是只有捐钱捐物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医疗物资的节约使用就是一方面。医疗专家指出,居家者不必戴口罩,而不直接进入病房,也没必要佩戴KN95口罩。故而普通人包括官员不必争抢、囤积口罩特别是高等级防护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省一只口罩,就相当于捐一只口罩,就是对那些身处危难的医护人员的有力支援。卫健部门也需尽快明确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科学使用医疗防控物资的标准。

这场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国难,全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也令人感佩,但防疫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实践已检验和暴露当前工作中的诸多不足。有关部门须以紧迫感和严肃感来改进医疗物资生产、物流、分配和使用环节的状况。(缪因知为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