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关公”何以再次“大”意失荆州

2020-10-12 08:26:31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韩涵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如今,他真的“大”意失荆州了。在刚过去的长假,荆州市的全球最大关公雕像成了“网红”。

政能亮丨“关公”何以再次“大”意失荆州

近期,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进行了调查并发布通报。通报指出,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湖北、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配合有关部门跟踪指导做好项目整改。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承载文化的城市之魂。然而,荆州巨型关公像和独山水司楼,一个贪大,一个求怪,可谓当地城市建设的败笔,这样的“文化地标”根本名不副实,不过是许多专家学者所痛批的“巨型结构游戏”而已。不仅如此,巨型关公像和水司楼背后,还存在违法违规。根据此前媒体报道,巨型关公像从规划到建设,均无合法手续;水司楼造价达2亿,寅吃卯粮,盲目举债和建设,二者都留下无穷的后患。

巨型关公像非个例,类似打着“文化地标”、“建筑地标”等名义,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之实的项目,并不鲜见。去年,住建部曾通报,甘肃省榆中县在入城口处建设两座高28米、宽145米的秦汉仿古城门、一座大型雕塑以及两个远离居住区的景观广场,平均造价达3425元/平方米。近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披露,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为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安排景州塔景区提升项目、大运河景观廊带等11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超过2.63亿元。

这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一旦建成,彻底整改的难度和成本都超乎想象。所以,明智的办法,应在事前就严格把关,避免类似贪大求怪的建筑盲目上马。对此,住建部在通报也要求,各地要举一反三,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发现苗头问题及时干预、纠正,坚决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而要杜绝滥建“文化地标”,根本上还是要从约束权力入手。一些地方所谓的建筑“地标”背后,往往有长官意志在主导,属于不折不扣的“权力地标”。独山县水司楼就是典型一例。一些地方主政官员往往有急功近利、跟风攀比的心态,要求建筑设计“要惊世骇俗”,以博得关注,“炒热”旅游和经济,他们把自己当成城市“总规划师”,把权力意志凌驾于专业意见之上,使得各种奇葩的地标建筑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公共建设决策机制的缺陷,也使得好大喜功的地方主政官员有可乘之机。一来,大型公共建筑从立项到设计、审核,专业的力量都难以主导,比如,在一些地方,规划委员会虽有相关专家参与,但主要以官员为主。一些公共建筑的评审中,专家意见往往被操纵,不听话的专家靠边站。二来,大型公共建筑决策的透明性匮乏,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公众也就无从参与和监督。“外行指导内行”和暗箱操作下,“权力丑学”也就成了必然。

因而,杜绝滥建“文化地标”,必须改革目前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建设的科学、民主。要赋予专业人士更大的话语权。相关决策中不仅要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还应赋予专业人士一票否决权。此外,不妨借鉴国际惯例,重大公共建筑建设,从方案筛选、到资金预算,从评委名单,到评审意见等等,都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判。

住建部也明确提出: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和设计要求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设计方案。

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此起彼伏,严肃整改和追责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背后决策机制的弊端进行改革,实现专业决策、阳光决策。专业人士和公众为公共建筑把关,才能遏制蠢蠢欲动的权力之手,祛除公共建筑贪大求怪的“病根”,从而确保公共建设与地方财力相匹配,尊重地方历史文化的风貌和底色。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