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丨为什么要不断推敲“基本概念”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高明勇丨为什么要不断推敲“基本概念”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这几年,我先后受邀担任一些活动的评委,比如人民出版社的年度重点选题专家论证会,比如“北京图书大厦·高级管理者书单”评选,比如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的“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等等。参加这些评选活动,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参与,也可以当作一种调研途径。

某种程度上说,调研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持续升级、不断得到确定的过程。在确定认知的过程中,包括常识层面的知识,阅历层面的经验,逻辑层面的推理,公共层面的表达,共同构成我们的认知框架。

在“知识”环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界定,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常思本义。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基于“基本概念”、“核心词汇”、“专业术语”等一系列词语构成的话语体系,清晰厘定后,才有助于建构一个有效的认知框架。

每当走进北京图书大厦大厅,都能注意到“北京图书大厦·高级管理者书单”。以此评选为例,一个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谁才是“高级管理者”?每次坐在北京图书大厦三层明亮的会议室,和其他评委一起评选时,这个问题都会浮出水面。

一方面,从官方定位看,主要面向“广大公务员、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社会精英读者”,这一点无可厚非,随着“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管理学科”的成熟度也越来越高,这一群体的“精英”画像描述也相对清晰。这个层面,我思考的是,评委的主要工作是如何为“高级管理者”打造“专属书架”,相比于社会上的其他图书评选,这一定位是旗帜鲜明的,也是独树一帜的,所有评选都是围绕“高级管理者”展开的。

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看,我认为每一位对“管理”葆有兴趣并愿意践行的人都是“高级管理者”。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认知差异,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导致认知的差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管理的差异,比如身体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学习管理,目标管理等。从这个角度看,从“管理”到“管理者”再到“高级管理者”,每个人都可以是“高级管理者”,换句话说,这个书单评选并不仅仅是为某些特定的群体为评选,而是着眼于对“管理”高度关注、保持浓厚兴趣的人。

之所以有两个层面的不同思考,关键点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在“高级管理者”这一词汇中,包含了三个“基本概念”——管理、管理者、高级管理者。不管为“管理者”打造“专属书架”,还是为“高级管理者”打造“专属书架”,其重要前提都是要认真对待这三个基本概念。

从“管理”到“管理者”,再到“高级管理者”,“管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高级管理者”的基本画像是什么?就我个人理解,“高级管理者”的核心是“领导力”,而“领导力”的关键任务之一是通过构建决策模型,大概率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所有围绕“高级管理者”的书单评选,也就必然进入到围绕“决策”的考虑,也就是说,评选为科学决策服务。

再进一步说,评选如何为“决策”提供思想来源与知识参考?“北京图书大厦·高级管理者书单”每期书单分为时政、人文、经管和科技四大类。这四类,分别对应了四种素养:政治素养、经济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而评选出的书目,则是这四种素养的思想来源与知识参考。

政治素养——除了一般意义的政治理念、政治原则、政治价值、政治文明、政治能力等,还包括具体层面的政治,对某些政治事件的认知,对某些政治人物的理解,对某些制度设计的思索,包括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不同国别的政治理解,既要关注经典,也要留意前沿。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处于政治的历史方位与不断波动之中。

经济素养——当经济的“晴雨表”关联到每一个人细致而微的生活时,经济素养注定不止于知识、方法的层面,已经演变为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如何读懂经济政策,如何透视政策背后的民生,如何评价效率与公平,如何考量供给与需求,如何思虑成本与收益,如何打量经济绩效与真实世界的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是什么,都是需要去学习的。

人文素养——在“治理”成为社会主旋律的语境下,法治与人文是“治理”的两翼,治理效果需要法治来保障,需要人文来衡量,人文意味着“温度”,而“温度”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元素之一。人文其实更多是看待和处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总之,重视人的价值,关乎人的生活,尊重人的价值。

科学素养——ChatGPT、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模型时代……当一系列的科技新词汇应接不暇的出现,如何读懂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哪些是昙花一现,哪些是未来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素养,科学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科学精神。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的启示,是通过不断推敲那些习以为常的“基本概念”,发现一些可能习焉不察的地方,从而不断接近目标。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长文《言论史上的“讲理课”——政论素养产生机制的一种梳理》,提出政论素养不仅仅是通过大学教育的专门课程提升的,更多的是受到教育体制、舆论环境的影响。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打量言论背后政论素养的产生机制。这篇文章中,我从四个层面来展开来讲,分别是事实核定、概念厘定、逻辑推理、公民意识。

关于“概念厘定”,其实和“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不断推敲是一个意思。名实之辩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论辩议题之一。语义的变化,有隐喻,有转喻,并且就“名词”而言,对于懂它的人来讲,总是意味更多,这都是语意学的问题。

不断推敲“基本概念”,是一种“基本功”,也是一种“好习惯”,还是一种孙郁笔下鲁迅的“暗功夫”。当对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基本概念”都进行一番推敲的话,相信必然有不一样的发现。

因为,“基本概念”既是出发点,也决定着终点。(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