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相隔一个世纪,中国人两次“走向世界”

网友评论 ( 0) 2017.10.21 第134期

2017年9月15日晚,第六届坡州图书奖颁奖典礼在韩国坡州出版城举行。钟叔河先生和由他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荣获坡州图书奖之特别奖。颁奖词中写道:“为宣扬亚洲出版文化,增强亚洲身份认同,坡州市和坡州出版城与众多来自亚洲的出版代表一道成立了坡州图书奖。坡州图书奖特此将特别奖颁发给钟叔河以及他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以奖励37年间他持之以恒出版超过100种图书的努力。钟叔河用他出色的批判性思维讨论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从而展现了一个编者真正的风貌。”此前,凤凰网主笔张弘曾赴长沙采访过钟叔河,并拜访“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方岳麓书社,为此特撰此文。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一些中国人走向世界,眼光超越帝国的范畴,扩大到全球。这种走向世界的认识包括两个层面,既有个人在活动领域上地理范围的扩展,走出国门亲身领略现代文明,又有思想观念上的突破,超越自我中心,对西方知识的学习。

改革开放之后,与欧美国家隔绝30年的中国人,再次走向世界。历经坎坷的湖南出版家钟叔河,将目光投向了晚清那些走向世界的历史人物。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对于封闭社会的危害,对于中国晚清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文本有着独特的认识。于是策划了“走向世界丛书”。而这套书的出版,也伴随了近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六届坡州图书奖获奖者合影

走向世界的晚清人物

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封闭的国门被强行打开。中国的口岸被迫对外开放,大批的外国人来华经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人走出国门,接触西方文明。

在晚清出国的人中,有的是饱读经书,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驻外使节;有的是常年留居国外,但关心中国命运的有识之士;有为了求知求学,到外国考察游历的人文学者。他们大都身怀忧患意识,希望中国走向富强。也有人仅仅是履行公职。一旦接触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鲜事物,所有出国这无不为之震惊,在对比中感到了中国在各个方面的落后。许多人于是将之记录成文,使得闭目塞听的中国人开始知道,“天朝”之外,还有发达富强,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异样国度。现在看来,有些记录不免幼稚肤浅,但这些认识都是特定时代和环境的结果。而有些有识之士的记载,到今天仍不无意义。

1867年,香港英华书院院长、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格回国,他戴上了自己的翻译助手王韬。阴历11月20日,王韬启程,四十多天后到达法国马赛,由此开始了在欧洲的两年旅居。

王韬生于1828年,17岁成为秀才,第二年到金陵应试,因沉迷酒色未中。1847年,王韬的父亲到上海设馆,王韬1948年到上海“省亲”,他接触到了外国教士麦都思等人。1849年,麦都思请王韬到墨海书馆参加编校工作。在这里,王韬工作了13年,解除了更多的传教士和汉学家。

1868年闰8月,王韬因为与太平军有接触,被清政府指为“通贼”,仓促逃往香港。,此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格正在讲中国的四书五经译为英文。此前,麦都思曾经向他介绍,自己将《新约》译成中文,王韬帮助很多。于是,理雅格请王韬作为自己的翻译助手。待其回国,又招王韬偕行。

到马赛以后,王韬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巴黎,在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并拜访索邦大学汉学家儒莲,随后继续搭火车到加来港口,转搭渡轮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多佛尔港,最后又到了伦敦。每到一处,他必定游览一番,并留下了丰富的游览笔记。

王韬和理雅各一起住在苏格兰中部,其间,他还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孔子的仁爱之道。1870年冬理雅各返回香港,重新主持英华书院,王韬随同返香港。从事著述之余,他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在报刊连载,后来,《普法战纪》编辑成21万字的单行本,很受李鸿章重视。《普法战纪》还传入日本,也引起很大的反响。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在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发表在《循环日报》的政论,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除了王韬之外,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均留下了文字记录。刘锡鸿身负钳制郭嵩焘的使命,两人水火不容。郭嵩焘留下了《使西纪程》,推崇英国体制;刘锡鸿留下了《英轺私记》,观点守旧。刘锡鸿回国后虽然蓄意迎合守旧派,但在《英轺私记》中,对于英国的议会制也有好感。

百闻不如一见。晚清人物对于欧美诸国的认识,并非仅仅停留于器物层面的比较。对于制度这一软实力的认识,虽然没有达到当下的程度,但决非毫无察觉。晚清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林林总总,留下的文本记录风貌各异,其影响也有大有小。影响大的如魏源等人的著作,流传到日本,甚至影响了日本的制度变革。影响一般的读者不多,到当下更是少有人知。

改革开放,中国人再次走向世界

1979年3月,48岁的钟叔河被提前一年释放,离开茶陵洣江茶场。1979年9月,钟叔河被平反改正。他不想回报社,拒绝了《历史研究》杂志社的工作,进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当了编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策划出版“走向世界丛书”。为此,他四下访书,先后浏览了三百多种晚清中国人亲历西方的记录,精选了其中的100种。

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

钟叔河策划这样一套书,显然有着多方面的考虑。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运动不止,他1957年被划为“极右”,“文革”期间入狱近10年,都与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与西方世界隔绝有关。在封闭30年之后,中国终于开始改革开放,中国人再次开始走向世界。钟叔河敏锐察觉了时代的变化,他以出版为志业,向1980年代的中国人展示,晚清的中国人是怎样看世界。

1980年8月,“走向世界丛书”第一种书,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出版。封面是一幅美国自由女神像高举火炬的局部特写,左上角的简介写道:“一百多年前的友好访美记录,参加费城万国博览会的详情。”虽然并非新书,但此时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所知极少,而本书因有大量对美国人生活方式和历史风俗的描述而大受欢迎,据说在1880年,22岁的康有为就受到这本书的影响,立志向西方学习。此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本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游记面世。

到1983年,“走向世界丛书”总共出版了20种。1984年,钟叔河调入岳麓书社任总编辑,“走向世界丛书”这一出版项目,也被他带到了岳麓书社。在之前已经出版20种的基础上继续出版,到1986年共出版了35种。

在编辑、出版这套书的过程中,钟叔河与比他年长21岁的钱钟书有了一段交集。两人本不相识,80年代初,钱钟书看到“走向世界丛书”,向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社主编董秀玉表示,愿意和钟叔河见面谈谈。1984年1月钟叔河到北京,董秀玉便将他带到三里河南沙沟,第一次见到了钱杨两先生。钟叔河将新出的几种书送给了他们,钱钟书说了一些鼓励我的话,认为丛书的叙论写得不错,建议结集单独出版,表示愿为作序。回到湖南后,钟叔河收到董秀玉转来的钱先生写给她的一张短笺,“叔河同志走得匆忙,没有留下地址。我感于他的盛意,抽空翻看了几本,有些意见,写出烦你转给他。将来如得暇再看到什么,当陆续告知,共襄大业。” 钱钟书看了钟叔河写的各篇序文,提出了四条批评意见。这四条批评,都切中“丛书”和叙论的毛病。钟叔河回信后,很快又收到了第二封来信,指出了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印本中的13处错误。3月下旬,钟叔河收到了钱钟书为丛书叙论集所做的序言,其后又几次修改。

1985年,钟叔河的“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由中华书局出版。钱钟书在序言中称“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事后,在杨绛写给钟叔河的信中,提到20年前钱钟书先生为《走向世界》作序的事,有这样一句:“他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

始料未及的是,钟叔河再次遭遇挫折。当时,湖南的出版界出版了《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丑陋的中国人》,周作人著作,被人指责为“三种人”而受到查处和追究。这“三种人”,两种与钟叔河有关:《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钟叔河提供的底本,由朱正当总编辑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而周作人之前是汉奸,钟叔河却出版了他的著作。幸亏胡乔木看重周作人的文章,钟叔河才没有遭难。1988年,钟叔河离开了总编辑的岗位。因为没有合适的人主持,“走向世界丛书”的编辑出版也被搁置下来。

2008年,岳麓书社联系上了钟叔河先生,出版了初编35种的修订版。并于2009年将续编的出版提上议事日程。2012年,经双方协商,81岁的钟叔河再次出山,主持续编“走向世界丛书”后65种。这年冬天,钟叔河将他保存了25年的书稿档案移交给岳麓书社,中断多年的“走向世界丛书”终于开始了续编工作,并于2016年12月出齐。由此,跨度长达37年的“走向世界丛书”一百种全部出版完成。而它的出版过程,也伴随了近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

相距百年,中国人两次走向世界。其间虽然历经曲折,但时代终究是进步了。

张弘  凤凰网主笔

责编:傅斯鸿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