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⑥:双创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作者:胡印斌
2017.10.17

只要把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能力调动起来,则庞大的人口压力必然会转换为持续不竭的人力资源。

孤独症儿童康复项目、民俗风情街项目、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每个项目,都充满故事,也都蕴蓄着巨大的创业空间。

“中国正掀起大众创业热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这样评价,“创业创新文化不断生根发芽,尤其在中国年轻人中间日渐风靡,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光促进就业,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从来都是社会各界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而最近5年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却并没有引发就业骤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5年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四个月低于5%。对于民众而言,这是实实在在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枯燥的数据背后,是鲜活的民生与创造的热情。民众充分参与经济活动,不仅可以实现个体的就业、保障家庭的生计,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并最终增加社会财富与知识的总量。也因此,中国多年来在就业方面的抢眼表现,引起世界瞩目,被视为“中国奇迹”。全球著名商业教育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就业表现在全球63个主要经济体中名列首位。

奇迹的产生,当然离不开各级政府“就业优先”的政策设计,即制定公共政策首先要考虑就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劳动有岗位收入有来源的需求。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则在于坚持不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藉此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以此带动就业。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双创”一词开始走红。

“双创”首先在于为社会松绑,释放了民众的创新、创造能力。劳动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激活各种要素资源,推动各种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阵地。权威数据显示,“双创”孵化了大量企业,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的市场主体继续呈“井喷式”增长。每天平均有4.9万户市场主体新注册登记。可以说,新设企业已经成为稳定就业的蓄水池。

不仅如此,随着“双创”的深入推进,也创造出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从而把巨大的人口压力更多转化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这不难理解,经历了最初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之后,巨量新生的市场主体之间,必然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转型与升级、碰撞与新生。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不断滋生的市场主体仍在不断吸纳民众就业,而更多的市场主体与民众个体也越来越不满足于简单就业,而会致力于创新、创造。

据披露,不仅大学生创业已蔚成气候,返乡农民工创业也释放出巨大的活力。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根据人社部对2000个行政村的监测,今年一季度末,返乡农民工中有近10%选择了创业。而在以往,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刷新了社会对于农民工的习惯认知。

“双创”产生的就业人口与关联产业数量越大,则越是会在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提升与飞跃。数据显示,当下参与分享经济、网络经济服务的人,都是以几千万为基础,且均与“双创”密切相关。“双创”也提供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服务,扩大了有效供给,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容纳就业的新引擎,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首先,要通过“双创”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优化服务的“乘法”,要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理念审慎监管,为新业态、新动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加快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等政策,让创业者和企业有更多机会展现创新创造活力。

还有,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步伐,打通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对接市场的梗阻,促使更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迅速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每一名劳动者的活力与创造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从而经由“百舸争流”,实现“财富涌流”。

只要把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能力调动起来,则庞大的人口压力必然会转换为持续不竭的人力资源。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