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需要名校“兼济天下”

作者:于平
2018.01.27

名校应当有名校的风范,名校要想赢得尊敬,应当有一种大胸怀、大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去积极改变教育失衡的现状,填平教育公平的鸿沟。

2018年开始,中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新阶段。按照国家相关部署,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何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眼下的共识是,要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而教育扶贫,正是“造血式”扶贫的核心所在。

正所谓“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扶贫能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均等化,这是攸关扶贫攻坚成败的战略性工程。

教育扶贫,谁来扶?对此,政府固然承担着主要角色,通过把国家教育经费更多投向贫困地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而在政府之外,我们更需要社会力量“伸出援手”,其中,“名校”开展教育扶贫,共享优质资源,义不容辞。

据报道,这些年来,宁夏六盘山高中、贵州毕节民族中学,每年都会选派8名学生到人大附中联合总校“访学”,为了解学生情况,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每年都要派老师回访当地学校。

16年来,从远帮到近扶,从派出教师支教到接受学生访学,从单个学校合作到成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从承办“国培计划”到成立联合总校帮扶薄弱地区、薄弱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为教育均等化做出不少努力。

探索集团化办学,通过健全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潜力,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过去十余年里,东北育才中学通过集团化办学,不仅盘活了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优化了自身的教育生态,而且办学品质以及承担名校社会责任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成都七中也在努力践行教育帮扶,对民族地区的学校进行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助力薄弱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在推进南疆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这正是名校在教育扶贫中需要承担的使命。中国有许多名校,但是,有多少学校对得起名校的称号,其实要打个问号。现实中,一些名校总是一味沉迷于“做大做强”,想方设法将优质资源集于一身,而吝与同外界共享资源,回报社会。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

名校应当有名校的风范,名校要想赢得尊敬,应当有一种大胸怀、大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去积极改变教育失衡的现状,填平教育公平的鸿沟。中国有那么多名校,名校那么庞大的师资,有那么多精品课程,如果集合这些力量和资源,对贫困地区教育鼎力相助,那将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而互联网的发展,更使得名校参与教育扶贫如虎添翼。借助新技术,只要名校愿意开放资源,贫困地区学生完全可以和名校学生“同上一节课”。例如,人大附中不仅有网络远程扶贫项目“双师教学”,该校还联合39所知名学校开发出60余门特色课程、250多个动画实验,这些优质内容已辐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惠及80多万师生。

然而,这几十所学校的力量仍然太小了,教育扶贫,需要更多名校“兼济天下”,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满足贫困地区孩子的渴望,让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看到更美的路和远方。作为政府,也要积极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保障,让所有参与教育扶贫的名校不再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为教育均等化不懈努力。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