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时间都去哪了”,焦虑就在哪儿丨凤凰网评论

2018-12-12 10:18:15风声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麦徒

在当下,涉焦虑的话题俨然是爆款收割机式的存在,动辄引爆舆论。人们究竟在为什么而焦虑?由某国家级出版社和高校日前发布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或许提供了索引。

根据报告披露的中国居民时间配置数据,虽然2017年我国居民每天劳动时间比2008年少了0.47小时,但2017年工资劳动者超时工作率高达42.2%,与14个主要国家相比排第一;女性越来越多地从承受照顾家庭、赚钱养家的“双重负担”,转向“回归家庭”;学前和高中阶段,农村、低收入、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学习时间更短;母亲学历越高,其未成年子女被照料的时间越长……

庞麦郎曾唱道:“时间时间,会给我答案”。时间会给很多问题以答案,包括焦虑维度的“终极三问”——焦虑是什么、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本质上,国人时间分配数据表也是一张“焦虑地形图”,人们的时间去哪了,焦虑就在哪儿,因为焦虑是人们时间安排的真正调度者。在《喜剧之王》里,尹天仇面朝大海喊着“努力奋斗”,从世俗眼光看,这也是陷入了“Loser(失意者)焦虑”,他把时间花在勤修“演员的自我修养”上,也是为了在自己身上克服现实。

现实中,我们可能都是被“焦虑之鞭”抽打的陀螺,想不团团转都难。如果能轻易说不,我相信没多少人甘愿接受“白+黑”、“5+2”的工作节奏,可逾4成工资劳动者成了加班族,自然也不是因为患上了“工作再虐我一次”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身体不被掏空不舒服,而是被逼的,逼迫者未必是某个人,极可能是无形的“被淘汰焦虑”。说白了,不加班不行,加班成了职场竞争力的“硬通货”。

许多女性回归家庭,真实情景大概也不是“想回就回”的自在,而是“不得不回”的无奈。电影《找到你》里有句台词说,“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在职场和家庭的夹缝里艰难过活,成了很多女性的现实写照。时下“插队怀孕遭辞退”等新闻频出,其背景墙就是女性就业环境正日趋恶劣,这也厚植了女性“生育焦虑”“失业焦虑”的土壤。

那些城市富裕家庭在学前阶段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其孩子学习时间更长,他们的孩子被人照料的时间也更多,则连着众多家庭的育儿焦虑和整体性教育焦虑。你跟有些家长说再多不要揠苗助长的道理,都隔断不了他们对起跑线理论的迷信,都不影响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少儿编程培训班”甚至戒网瘾中心。

这大抵就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焦虑正像会传染的流行症候群,将人们收进“快节奏”的网中。没找到工作的人为已经失业焦虑,有工作的人为可能失败焦虑,单身汪为被催婚焦虑,有娃的为育儿焦虑……到头来,我们不是把时间花在焦虑上,就是花在用行动克服焦虑上。

地铁里,载满了培训机构“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会学习的人”之类的广告;自媒体上,到处都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式的贩卖焦虑论调。而“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几乎成了那些新一代成功学导师们“风口论”之外的另一个口头禅。很多人也学会了用以毒攻毒来疗治焦虑:“隐形贫困人口”的自嘲,对着“穷+丑”的所谓年度汉字嚷着“是我本人了”的自黑,再加上葛优躺式Pose、脸上大写的“丧”字,成了这届网友解锁的焦虑纾解技能。

这有些难以避免:当人的生存意义被销蚀到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位,或是现代都市里的“甲虫”时,迷失就成了迷失。更何况,信息过载和社交过量溢出人们的接受能力时,必然侵蚀了其安全感。所以对易感人群而言,与网络伴随而至的不是信息或社交网,而是比较心理与对被抛弃的忧心。而有些宏大的现实语境,又在加厚着这层焦虑。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热钱进“理性期”、民营经济困难、裁员潮隐现等并发情形跟着出现,又会传递着某些意绪。

这当然需要我们多点定力,现实永远不缺可以对标的“别人家的孩子”,“25岁了,身边的人都恋爱了,你还单身;30岁了,同龄人都已生二孩了,你还未生;35多岁了,有的同事买了第二套房,你还蜗居着……”之类的对比也总会存在,但被焦虑拽着跑只会久被尘劳关锁,不若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赋予的成功急迫感和失败恐慌感。

但“心中无霾”的阿Q心态,终究驱不去所有现实之霾。向公共层面的制度、政策设计求解,是绕不过的解题思路。面对泛化的焦虑,善政与良治带来的“定心丸”终归是刚需。毕竟,焦虑感最大的敌人,莫过于稳定的预期。而那些指向进益的制度与政策努力,也会得到人们安全感稳定感层面的呼应。

某种意义上,焦虑是给制度、人心的答卷。能破焦虑者,唯有对焦虑的克服。

而最终,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责编:柯锦雄 PN154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