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释放经济活力,需从制度上消除不安全感

2018-12-25 16:05:21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刘晓忠

当前国内基于简政放权的“放管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12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进一步部署,要求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决定取消企业银行账户开户许可,压缩商标专利审查周期,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

此次国常会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基于竞争中性原则,提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对民间投资开禁市场准入,明确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取消企业银行账户开户许可,进一步降低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等等,无疑将进一步为市场主体营造便捷的营商环境。

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是指市场经济、国家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企业。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1994年提出此项概念,1996年开始实施,经由经合组织的推广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标准。经合组织对竞争中性设定8项原则,涵盖经营范围划分、成本监管、回报率要求、补贴监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信贷中性和和政府采购中性。

简言之,只要是市场主体,不管身份如何,在市场准入和资源等方面,都享受公平待遇,一碗水端平。

这些年来中央政府的系列举措,其合目的性就是提高经济社会主体的信心,放活经济社会的活力。不过,目前的改革尚处于数量上的积累阶段,要真正增强经济社会活力,提高经济社会主体的信心,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妨碍进一步突破的心结。

当前经济社会主体在信心上出现一些松动,不仅源自经济下行压力下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担忧,更源自许多经济社会主体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

如果只是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基于负面清单管理的、简政放权的“放管服”改革,确实为经济社会主体提供了比过往更大的修养生息空间,而且随着这种空间的不断拓展,足可以能起到放水养鱼的效果。而若大量经济社会主体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就容易出现纵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也没有人敢贸然动筷子,是为近年来国内经济金融体系出现的“宽货币、紧信用”现象的深层原因之一。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析,制度之于受众的作用主要依赖于是否能为民众提供合宜的防护型保障和透明性担保体系,且能让经济社会主体感受到其防护型保障和透明性担保体系具有稳定的可预期性,而不会是一种权宜之计。

目前,一些人确实担心,当前启动的这一系列简政放权,是否只是权宜之计,如大幅度减税降费,很多人认为既然能降也就能再次提高,而且简单地减税降费,而不有效改革税前抵扣标准,过去的减税降费改革某种程上不仅没有让企业感受到减税的实惠,反而给人一种减税降费的背景下自身实际税负增加的困惑等。

近年来减少了大量冗杂的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依然缺乏明晰的界定,如何发挥权力的积极作用,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等等,对民众来说依然存在边界的模糊性。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最为根本的一大因素就是通过思想解放,经济社会主体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由于思想解放对经济社会熵值的极大提升。为此,当前要真正放活经济社会活力,提高经济社会主体信心,就需从制度上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增强人们的方向共识感。

这首先要求笃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且使经济社会主体坚信权力不能决定、左右和直接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以从法律和制度的稳定性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惟有如此,才能增强经济社会主体的安全感,消除人们的担心;毕竟,近年来早已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一些时候又用辩证的思路和方法论冲销了这个确定性的定义,为权力直接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提供了后门,进而影响“竞争中性”的可信度。

其次,重实质内容轻程序正义的改革,不利于民众信心的聚集。简政放权改革卓有成效,然而经济社会主体普遍认为这种成效的实现主要是基于更大权力的护航,在权力的护航下,改革得到落地,一旦权力减少护航的力度,简政放权的改革是否还能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整固简政放权成果的可行性有多大等等,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即如何将改革安放在程序正义的框架体系下,让人们感觉到改革的允诺是足信的。

最后,需要坚持改革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当前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主要强调竞争中性,而如何理解这个竞争中性,确实需要的是一系列制度的约束,如国企作为国家所有制企业,被称为第二财政,如何避免政府利用规则制定权向国企倾斜,进而冲销竞争中性,国企是继续在竞争性领域和公共性领域加强布局,做大做优,还是要有退有进,国企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专注于公共性领域等等,这些直接关系到竞争中性对经济社会主体的足信度。

总之,基于负面清单管理的简政放权,在现有空间下已取得突出成效。接下来需要深化各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扎实负面清单管理,为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腾挪更大空间,为放活经济社会活力,提高经济社会主体的信心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