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上滞销榜,文学作品还得回归现实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畅销书作家上滞销榜,文学作品还得回归现实

近日,二手书平台多抓鱼发布了一份耐人寻味的年度榜单,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二手书市场中,以前经常跻身于畅销作家榜、作家富豪榜中的郭敬明、韩寒、蔡康永等人居然现身滞销榜中。而年度畅销榜单上,都是有经典作品流传的作家,比如东野圭吾、村上春树、金庸、王小波、余华等。(1月4日《北京日报》)

出人意料的榜单对比,背后是时间对一部作品的考验。诚然,一部作品,可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结合了当时的热点爆点,从而获得了一时的成功,新书大卖让作家迅速获得实际收益,这不失为一种成功。但是,过了这股“热乎劲儿”,这样的作品就会沉寂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再被人们提起,甚至被人们悄悄拿下了书架,这又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从这个角度看,二手书平台的榜单似乎比新书销售榜更有说服力。

反观畅销榜上的经典作品,有的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却依然在人们的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为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典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附加价值:可以是一项宝贵的技能,可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也可以是一次观点的交锋。现在很多畅销书,带着青春、情感、职场、成功的“帽子”,甚至从书名上就要下足功夫,力求抓住读者眼球,转化成消费,而实际上,那种无病呻吟的青春小说、千篇一律的鸡汤文、所谓的成功学秘籍,又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给我们?

文学作品想要成为经典,还要脚踏实地,回归现实。像《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作品,不曾借助“情感套路”,也没有利用读者的“功利心理”,一样成为经典。这样的著作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出发,透过人物的一生传递思想,而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思想启迪。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无论处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褪色。

回归现实,靠的是作者对生活实实在在地观察和感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文学创作也是如此,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找来了十年的报纸,又亲自下矿区生活,才完成了笔下有血有肉的孙少平,曹雪芹也是在经历了世事变化后,最终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创造了经典的作家们,几乎都是对人生有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作品中的人物本身就是作家本人的缩影,而不是凭空臆断,创造一个虚幻的人物。缺少了这种亲身体会,作家笔下的人物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虽然能靠着“青春”或者“成功”和读者产生短暂的共鸣,让他们看到自己,但也仅限于此,除了让读者再次感到孤独或者羡慕他人的成功,再无增进。

畅销书作家上滞销榜,给众多畅销书作家提了个醒,别被一时的销量冲昏头脑,要理智地看到自己作品存在的不足,重视受众的实际需求。希望畅销书作家们从一味追求“好卖”向注重作品“长卖”转变,用时间换取空间,把畅销书真正变为长销书,用经典作品打动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文/牟致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