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优雅单身,不凑合结婚”正成为都市生活方式丨凤凰网评论

2019-02-15 10:05:05风声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熊志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不过奉行拿来主义的国人,早已将这个洋节本土化了,这一天的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晒玫瑰花、巧克力、520转账截图,洋溢着一片浪漫气氛,以及“单身狗”的吐槽。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和杭州,与节日需求紧密相关的巧克力,在某电商平台一小时达的订单量增长了284%,成人用品实时销量暴涨了600%左右。

对于“单身狗”来说,七夕加上2月14日一年两次情人节,几乎是最虐心的时刻。尤其是西方情人节,正好处在春节的档口,而春节又是七大姑八大姨催婚的时节。被秀恩爱的男男女女虐过一次后,还得接受轮番审问,“单身狗”内心难免很受伤。

首当其冲的当属适婚的80/90后。一方面,他们的父辈,还没有完全告别结婚生子、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家族压力逼着他们尽快奉子成婚;另一方面,在婚姻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已经赤裸裸地表现为物质财力。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动辄一二十万的彩礼挤压下,谈一场烧钱的恋爱,意味着生活品质的巨大牺牲。眼下的“单身狗”,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当然,都市里的单身青年大可不必焦虑,在这个倡导多元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单身不婚丁克等婚恋文化,已经变得日益宽容。

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 万对,比上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说的直白点,中国人的结婚意愿越来越低了。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平均初婚年龄更是达到34.2岁。

在一只脚踏入婚姻的殿堂前,打拼事业,享受单身的大好时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与此同时,那些已婚人士,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提高,对婚姻的容忍度在降低。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这几年中国人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17年的3.2%,而2017年办理离婚手续的达到437.4万对。

脱离婚姻束缚,暂时甚至长期性地恢复单身状态,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在提高。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单身文化、不婚主义更是种常态。比如《每日邮报》此前曾报道,在不婚风潮的影响下,中产阶层结婚率跌破六成,二十年前则是84%;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法国就创下了结婚数目最少的纪录;此外,1990—2010年期间,德国人的平均婚姻年龄也延后了4.5岁。

婚姻年龄延后,不一定意味着单身,还可能的状态是恋爱未婚。但不管从世界趋势还是中国的观念变更来看,除了家庭催婚的场景外,多数时候,单身已成为一种脱离了“原罪”的行为偏好。

换个角度来看,对那些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被虐狗”的都市青年来说,他们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低,多数时候是基于生活品质,没有将就着恋爱结婚。都市单身青年群体也日渐成为商家眼中的“金疙瘩”。

据新京报报道,情人节前夕,国金证券一份名为《单身经济崛起,消费新势力抬头》的研报,为2.2亿“单身狗”画出一幅生动的群像:花钱买方便、花钱为悦己、花钱买寄托、花钱买未来。2.2亿单身群体,大部分一线城市的单身青年月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15000元,而且大量的月光族的存在,让“单身经济”比情人节的“浪漫经济”更有消费潜能。

科技的发展,让谁生活服务随“机”可得,单身不再是三餐难继,四时无着,而是可以更精致,更优雅,更轻松。宁可讲究地单身,绝不将就地结婚,现代青年对爱情的需求超越对物质的追求,我们业已进入了“单身时代”,或许有那么一天,情人节就变得不那么合时宜了。

与都市青年主动单身等待爱情不同,在广大农村还有一群被动单身的剩男,或因性别失衡,或因经济不足,等等,都市青年享受的“单身时代”是他们无法享受的,身处在传统婚恋观最强盛的文化氛围之下,娶妻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同样是没有对象,都市青年的单身,和底层光棍的单身,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比起后者,前者的苦闷更像是矫情,像是白天不懂夜的黑。这种分裂也是发展差距过大、城乡裂痕的表现。

所以,在社会对单身文化、不婚主义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时,也得着力为底层光棍创造“结婚的自由”,比如通过放开生育,扭转性别偏好等等。对社交媒体来说,如果可以,也该尽力将镜头下移。情人节不是只有浪漫和消费主义,还有不那么诗意的农村光棍危机。

责编:叶鹏 PN043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