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需要更多 “正品下乡”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农村需要更多 “正品下乡”

文丨王佳

春节长假期间,《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礼盒装的山寨牛奶由于样子“高大上”,价格又比正品便宜,成为节日里的畅销品。然而,打着各种牧场旗号、补钙噱头的“牛奶”,竟然只是饮料,20元进货50元销售。

饮料假扮牛奶,这只是千千万万山寨场景中的一个。琳琅满目的五毛食品、“傍名牌”的日用产品、几百块钱的智能手机,构成了许多农村人日常的消费图谱。

其实,农村市场上的“山寨货”早已不是新鲜事,2018年的5月至9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开展全国农村集贸市场调查发现,155个农村集贸市场中有87个市场存在涉嫌假冒产品。前不久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和单位共同评选的“2018年十大消费侵权事件”,“农村里的山寨货”也位列其中。只有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山寨产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才能保障数亿中国农民的权益和“舌尖上的安全”。

然而,除了明确监管部门职责、赏罚分明,形成长效机制,要从“源头”上打击“山寨货”,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正品下乡”。毕竟,正是由于下乡的渠道成本过高,厂商的正品到农村后的价格往往比城市更高,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才能借价格优势席卷农村。因此,打击“山寨货”,还需要满足更多农民朋友的“正品”需求。拼多多相关数据显示,线上“农村山寨”的投诉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远低于线下市场投诉比例。这也就是说,随着电商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发展,利用电商为打击农村“山寨货”助力大有可为。

在这种背景下,2月15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宣布,继2018年对“品牌下乡”补贴5亿元人民币之后,平台将在2019年继续联合百大品牌,定向直补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以促进“品牌下乡”和农村市场消费升级。

这并不是个例,京东提出的“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为全国中小门店提供京东品质的正品货源,阿里打假行动也从“云剑行动”升级到“云剑联盟”,在治理农村假货方面,各路电商都在用“正品下乡”消灭农村货架上的山寨货。

可以说,在新电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定向匹配、补贴等综合措施将厂商与农村消费者连接起来,保持最严格标准的平台治理规范和持续迭代的技术手段升级,不断丰富“山寨词库”和升级图像识别与算法模型能力,一头连着厂商,另一头连接县镇门店、小卖部等,将“正品”送至农村线下商品点,建立厂商直通农村的供应链体系,“山寨货”便再也没有生存空间。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这也是一次和品牌商、消费者的共赢,一方面加快推进品牌产品的下沉速度,挤压山寨产品的生存空间,让更多的农村朋友享受到“正品”。另一方面,还能为品牌商创造增量市场,通过精简的供应链直达消费者,大幅削减品牌商的运营成本,从而创造了让利空间。

当然,疏堵结合让农民告别只能买到“山寨货”的日子,还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厂商和电商品牌更持续的行动,只有更多正品好货触达乡村,农民才能不用在价牌前做“艰难抉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转变就能带来农村真正的消费升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