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打车难”考验监管部门治理能力

2019-07-09 14:27:33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任君

“马上去吃饭,拉不了你。”“不顺路啊,过一会儿就交班,来不及了。”“车要加气了,换台车吧。”……这些都是出租车司机拒载行为常见的理由。“司机挑活”“车难打”,乘客怨声载道。

近来,国内多地“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拳治理出租车违规行为。

据新华社7月8日报道,天津市相关部门近日对出租车长期“蹲活”拒载、议价等行为进行了突袭检查,并依法清退2名出租车驾驶员,对69名违规驾驶员按情节程度依法进行了上限处罚。7月1日起,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加大对网约车及平台公司和巡游出租车的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整治巡游出租车拒载、绕道多收费、计价器舞弊以及“克隆”出租车等行业顽症。

此外,长春、汉口、合肥等城市均表示将启动针对出租车拒载、议价等违规行为的严厉整治行动。

同一个时期,多地密集出台针对出租车违反服务规定的治理措施,仅仅是巧合吗?显然未必。“雷霆行动”,对应着一个城市灼热的民意诉求,对应着管理者对一个行业的评价与认知。也即,每一个地方启动强力整治行动的背后,均意味着一种问题导向,均指向这个地方个别区域一段时间以来的公共交通失序。

当下,一些城市部分出租车挟服务以自重,置民意于不顾,拒载、议价行为严重了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已经到了民怨沸腾、不能不管的地步。

以天津为例,不少出租车长期盘踞在医院和火车站附近,主要针对外地乘客和就医患者揽客议价,动辄加价30到50元,民众对此早有议论。严重的时候,这些地方甚至成为“禁地”,知情的人纷纷避之唯恐不及。而不知情、进而上当受骗的人则对这个城市都心生恶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乱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的松、软、散。很多时候,针对出租车蹲活、拒载、议价等种种病症,城市管理者往往表现得十分宽容,警告一下,驱散了事,过后依然故我,并没有多大改观。所谓,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受伤害的不仅是每一个被坑的乘客,也有这个城市的形象。

特别是,出租车群体高度的机动性,以及能够快速聚集的特点,也每每成为监管执法的障碍。出于种种维护正常城市秩序的考量,客观上也很难对出租车“痛下重手”。事实上,这样的管理,无疑会传递给出租车群体一个不良的信号,使其更加不愿约束各种违规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则恐怕也与缺乏竞争有关。为什么近一个时期出租车违规行为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怕是与城市里严管网约车有关。

从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正式纳入管理范围以来,各地陆续收紧网约车政策,抬高网约车进入门槛。这样的治理措施当然没有问题,早治理,早规范,才能确保网约车安全运行。

不过,从政策的外溢效果看,如果在强力监管网约车的同时,疏忽甚至放松了对出租车的监管,则这头的“严”恐怕就会变成另一头的“松”,畸轻畸重之间,出租车必然会因为外部监管压力的减轻而出现某种失序。现实的表现已经提供了某种佐证。

尽管这或许只是部分出租车司机的错觉,从政策而言,管理部门对所有的出租车、网约车一体监管,不会有任何松懈,但现实的情形是,之前,有网约车这个竞争对手时时盯着,出租车司机担心失去生意,不得不改善服务,而一旦失去了网约车这个竞争对手,或者意识到网约车门槛提高,不会再对出租车构成威胁之后,一些人自然就开始得瑟。

值得一提的是,出租车数量管制,也衍生“打车难”问题。统计显示,广州每万人拥有的巡游出租车为16辆,高于深圳(14.2辆),低于北京(31.7辆)、上海(20.3辆)。而北上广深人均出租车保有量均远低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外大城市。

在这种情势下,必须严厉打击诸如蹲活、拒载、议价等违规行为,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都应该遵循法律法规,管理部门要向社会释放从严治理、从严处罚的强烈信号。

此外,这也提醒管理部门,在行政监管之外,保持适当的竞争压力,也是规范运营秩序的必要手段。如何通过张弛有度的管理政策,充分挖掘网约车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巨大价值,是一个课题。

责编:崔向升 PN137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