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1亿人口落户城市,还需要做什么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推进1亿人口落户城市,还需要做什么

文丨澎湃社论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突出抓好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工作,全面提升市民化质量,确保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7月18日召开的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下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据介绍,近年来,全国共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为实现“到2020年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指引;两年后,发改委发布相关文件,牵头督查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落实情况;此次会议定调“确保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可看作是在此项工作冲刺阶段提出的总要求。 

近年来,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正在进入一个机遇窗口期。一是,多数城市都通过主动降低落户门槛来吸引人才,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非户籍人口在城市的落户;二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把进一步降低城市落户门槛置于更突出的位置。近日,人社部等五部门也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等群体的落户限制。 

不过,结合1亿人口落户目标迫近的现实,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落户工作仍有较大的改进或说挖潜的空间,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两端针对性地发力。

比如,当前多数城市的落户门槛仍较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最典型就是以学历落户为标配,这意味着把一部分有落户意愿但学历不符的人口排除在城市户籍之外。未来这一现状如何打破,值得期待。

再比如,目前不少城市实施了居住证制度这一落户过渡方案。此次会议也要求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这要求强化与居住证制度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其与户籍制度的权益保障差距。从长远来看,还应逐步扩大居住证向落户升级的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享有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 

推动落户门槛松绑之外,还需解决农民进城落户的保障顾虑。一方面,户口问题解决后,相应配套的市民化待遇也应该同步跟进,真正让“城市人”身份给落户人口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农村户籍人口进城,原有的房屋、土地等权益保障,也应该让他们吃上“定心丸”,真正减少进城带来的权益不确定性。 

事实上,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突出保基本、保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给农业转移人口更加稳定的预期,让他们安心进城落户。 

一句话,当愿意落户的准入限制破除了,不愿落户的权益顾虑打消了,1亿人口落户的目标自会顺利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果也自能经得起历史检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