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网约车“合规”,前提是“规矩合理”

2019-08-17 15:05:08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于平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交通”发布文章称,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对滴滴、美团、享道、首汽等互联网出行平台进行上户执法检查,并对滴滴、美团开出罚单。在7月的第一轮检查中,执法部门开出罚单114张,对滴滴处罚550万元,美团处罚147万元,两个平台合计近700万元。执法人员表示,将进一步推进执法,平台若拒不整改将面临包括“下架APP”在内的处罚。

“拒不整改的网约车平台可能被下架APP”,上海有关部门对于网约车“合规”的强硬态度,引发全民关注。让相关部门始料未及的是,对于网约车违规运营屡教不改,公众表达的更多是同情之声,网上的留言几乎被网民对监管的质疑声与约车便利的声援所占据。

本着网约车的规范和安全,网约车“合规”当然有其必要,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正如李克强总理之前曾反复强调的,对网约车这种新业态要有“包容审慎”态度。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的第一条意见“优化完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中,也要求合理设置行业准入规定和许可,指导督促有关地方评估网约车等领域的政策落实情况。

可见,所谓的“合规”,绝对不简单是把网约车“管起来”,而更多是因势利导,在规范的同时,给新业态以足够的生长空间。合规的前提,是相关的规矩必须合理,经得起社会的检视。而以户籍为限制条件,死死卡住网约车“合规”的关口,恐怕不仅不符合民意的期待,也与政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其实,网约车司机有没有本地户籍,这与网约车的服务规范和运营安全没有任何关连。外地司机的的素质和守法意识,未必就落后于本地司机。这种以户籍划线的二元论思维,暗含着对于外地户籍的歧视,损害了公民的公平就业权,有悖于法治的精神。何况,如果严格执行户籍门槛,代价将是社会难以承受的。上海有关方面曾通报,滴滴平台上的不合规车辆占比超过85%。这意味着,一旦强行“合规”,高达85%的运力将退出,无可避免将给民众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冲击。

网约车设置户籍门槛,在各地网约车新规出台之初,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随着制度的执行,户籍门槛越来越与网约车发展不兼容,有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开始对制度进行检讨和调整,放弃对于户籍的严格要求。最为典型的是芜湖网约车新政,曾被媒体广泛报道。此外,黑龙江省大庆市也完全放开了对户籍的要求。不仅如此,大庆还在今年6月更进一步成为全国首个将网约车由“办证”改为“备案”的城市,当地仅要求平台证和“人证”,而“车证”则暂停办理。

芜湖和大庆,一个处于内陆,一个处于偏远的东北地区,却都在网约车管理上表现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令人刮目相看。

一些地方在网约车新规制定之初,沿用旧有的出租车管理的模式,没有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当然是一个失误。有失误并不可怕,发现之后,及时调整,用务实的态度进行制度纠偏就可以了。就怕明明知道制度出了错,依然要将错就错,为了维护自身所谓的权威,无视民意,无视市场规律,迷信政府万能,迷信强力思维,导致错误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网约车“合规”,说到底是为了促进网约车行业更良性的发展,为了保障和增进民众的福祉。网约车之规合不合理,民众的利益是最重要的标尺。换言之,如果“合规”有利于民众利益,那就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如果“合规”伤害了民众利益,那就是必须否定和扬弃的。概而言之,规矩是为“人”服务的,一味强调规矩而忘记了“人”,无疑是舍本逐末。

检验网约车管理的包容性,户籍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优化完善市场准入,不妨就从户籍开始。无论从网约车本身的行业特点着眼,还是从当下户籍改革的潮流出发,把户籍作为网约车门槛,已越来越不合时宜。任何一个城市,都应当有容得下外来司机的开放胸怀。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