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创新驱动京津冀嬗变

2019-09-26 17:43:40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郑挺颖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2019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5年来,协同发展的观念已成共识,京津冀三区域原有“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业已打破。创新思维,让京津冀不断突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协同发展。

思路在变: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

在当今协同发展的语境下,固守自家“一亩三分地”,注定没有出路。惟有放下自己的“小算盘”,推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心墙,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迷思,抛却“只重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着力构建地方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发展、互相协作的共赢图景,最终才能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

环顾寰宇,实现区域协同协调发展,亦是世界大势。无论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还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这些跨地区、跨国界的城市群之所以迸发着生机活力,一个共同的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地域壁垒、疏浚了原本易于拘滞的行政畛域,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交通、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的畅达。

京津冀同处华北平原,自古以来,三地山水相连,人文一体,是长期共存的有机体。随着历史的持续演进,三地日益“投缘”,逐渐从分散的地方政治中心趋向整合。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这个决策部署,确保京津冀尽快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格局和气派。

曾几何时,“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饱受诟病。这5年,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步入实操层面:中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稳步推进。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值得期许。

机制在变:制度上“放权赋能”激发市场伟力

5年来,交通一体化发展有目共睹: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17条增至22条;石济客专、津保铁路等相继建成通车,京张、京雄等铁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快速形成。

在北京与天津之间,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30分钟的行程,让两座超大城市的距离不再显得遥远。今年7月下旬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领导透露,随着到滨海新区和北京新机场联络线的开工,未来将有4条高铁通道联通京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重点工程,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机场的特质,颇具协同发展的底色: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一期航站楼99%位于“存在感”显著提升的河北廊坊。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第二阶段(2018-2020年)目标,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将是本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北京市、天津市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的重点项目,京津合作示范区正在成为京津谱写“双城记”的重要篇章。京津合作示范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的东北部,毗邻滨海新区。京津合作示范区以促进京津协同创新发展为宗旨,以产城融合为理念,以承接非首都功能、培育企业发展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为抓手。

高质量发展,少不了爬坡过坎,免不了焦灼和阵痛。

天津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1037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这种增速,放眼全国,并不算靓丽。不过,增速多少,并不是根本性问题,能不能破解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不能培育新的增长点、能不能践诺“绿色走向”,才是不容逃避的“真问题”。

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到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机遇,从“津八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9条”,到今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天津重商亲商、办事痛快、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天津政务环境位居全国第三,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居前列。如今,企业的负担变轻了,市场的伟力迸发了。

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龙头。

而改革创新,才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70年来,曾创造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块手表”“第一架照相机”等若干“新中国第一”的天津,从未止息改革创新的步伐。

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天津在经济发展的路径上选择换挡降速。

优化提升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天河一号”“天河三号”超算、曙光计算机、飞腾CPU、“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国家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天津正向我们走来。

以天津拥有的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为例。2014年,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原来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1个部门,由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让办事的人省心省力。接下来,在制度上“放权赋能”的滨海新区,又下放625项市级权力。市级权力事项下放,也考验着新区行政管理体制与基层治理能力。

今年7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事改革引起全国关注。实行授薪人员总额管理,原来行政事业编制全部取消,所有人员重新竞聘上岗。改革后,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减少了17个,但对经济发展主责主业部门,做到资源给足给够,专业招商部门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2个,增加了1倍,占内设部门总数的34%,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人员比重达到85%。

“无形”之变: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需有破题之处。

在环保协同方面,区域大气、水、土壤协同治理实现规划、标准、监测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四个统一”。

5年来,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实施,压减燃煤、煤改电、煤改气以及“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工作开展,京冀生态水源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津冀两省市建立引滦入津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了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这个绿色生态屏障中,将来就是森林、湿地、河流、田园,为京津冀地区再造一叶“城市绿肺”。放眼京津冀,绿色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温暖的民生底色。2018年京津冀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8.1%。

虽然如此,京津冀区域生态基础脆弱形势还未根本扭转,重度雾霾和污染天气仍让三地民众有“心肺之痛”。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协同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

人是最活跃的主角,也是最终旨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曾几何时,和京津相比,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层次上差异明显。这几年来,北京在加强与津冀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开花结果”:京津两市高水平中小学校与河北省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津冀中小学共享北京优质数字资源;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取得进展。

这种“无形”之变,更有质感。(作者郑挺颖为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