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需要多样化,满足市民精神需求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城市空间需要多样化,满足市民精神需求

据新华社报道,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将付费自习室作为假日“打卡”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国庆七天预约满座的情况。据上海一家付费自习室的经营者介绍,前来租用者多为35岁以下白领阶层,或者接近成年的学生群体,多半是为备考或加班完成工作到此。他认为,与家中或其他传统公共自修场所(如图书馆)相比,付费自习室能有效降低环境对学习者的干扰。

网友对于“买座自习”的模式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每小时花5—20元不必要,只要专注,在家里也可以用功。不过有使用者却表示,每天花近百元来“投资”一个座位,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刺激”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总的来说,愿意把钱花在学习上,这是一件好事。而现在国内城市公共场合,无论是书店、图书馆,还是麦当劳、星巴克,能坐的地方常常被人占满。如今出现自习室租赁的商机,说明市民对于专业化的城市空间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实际上,此类服务不仅在国内日渐兴盛,国外也有。举个例子,在我住处附近的东京涩谷车站,也有个叫“coin space”(投币空间)的出租自修/工作室。一张两尺见方的小桌子,每12分钟收费约人民币7元(100日元),上午、下午、夜间封顶金额分别为人民币约35元、105元、70元,满打满算,一天下来200元。除了使用电源、Wi-Fi等设施,客人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预约席位、购买月卡。我每次经过都发现上座率颇高,客人除了学习、加班的,听歌、看片、小憩的都有。我倒觉得,假如国内也有类似服务,不局限于“自修”,让客人花钱买地方休闲、放空、走神,也挺不错。

实际上,我觉得付费自习室的重点不在“学习”,而在“独处”。就像中年男人回家前喜欢坐在车里抽支烟再上楼,上班族下了班坐公交车,故意“坐过站”,任凭地铁公交车把自己带往不可知的别处,这种偶尔对生活的常规偏离,把人从日复一日的劳作、了无新意的城市空间与复杂的人际关系暂时抽离出来。我最近跟一位带小孩的妈妈聊天,她每天晚上定时出门游泳,一直游到泳池关门,就是为了在繁重的带小孩与家务劳动之余,给自己一个喘息机会——没有孩子、没有家人,去泳池“独自偷欢”成了她每天唯一“找回自我”的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心理脉动,偶尔换个节拍,其实是最好的调节——为更好地投入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经营而积蓄力量。

实现小康之前,国人对于空间的要求,无论公共还是私人,总是越大越好。比如住家最好是小房换大房,大房换豪宅,有了书房还要有琴房、音响房,总之只要房子大了,似乎就能满足私人生活的一切需求,同家人也可以互不干扰。但付费自修室的兴起说明,“大”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学习还是放空,即便买一锥之地用于独处,暂时不必理会亲友同事和各种俗务纠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多元化、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对市民保持精神健康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此希望,有更多的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及专业服务提供者,细致挖掘、不断满足市民的空间需求,让大家以更放松的心态、全新的感受追求美好生活。 □麦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