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全球邀约”,开放市场推进包容普惠

2019-11-14 13:33:56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郑慧

当地时间11月13日,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在巴西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面向未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我们将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在全球化艰难前行的今天,类似这样的“全球邀约”,备受世人关注。

回顾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国际贸易、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世界的链接打开了越来越宽广的通道,使得世界经济紧密相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世界经济格局地缘政治变化等因素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这种势头,谁也阻挡不了。

全球化的动力,持续强劲。一是科技因素。交通便利化,如海运成本的降低、集装箱运输,大幅降低了货物流动的成本。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跨境贸易的成本,也影响了产业格局。

二是制度因素。以二战后建立的国际制度和秩序为标志,全球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推动下,贸易投资便利化、关税下调等,大幅降低了贸易壁垒,降低了制度成本。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各方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改革。为了适应新的全球化特点和需要,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进行变革,其变革的方向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三是分工因素。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突破和运用使分工体系跃上新高度,全球价值链分工进入新阶段。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分工,是基于一种分工的协作,那么信息时代的分工,就是协作前提下的合作。互联网技术使得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信息成本、金融支付成本)大幅降低,协作正在走向大规模实时化和社会化。互联网和云计算也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为了满足海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正在创造出新的专业化价值。

从价值链的视角看,研发、设计、制造等很多个商业环节,都出现了突破企业边界、展开社会化协作的大趋势。全球价值链深刻改变了竞争格局,影响了产业发展。

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将日益向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则深陷对技术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长期依赖。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际分工中占有较大的贸易量,但并不掌握核心环节和技术,不具有贸易规则的话语权。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经济各方力量不断博弈,形成全球化的动力源泉,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全球化的链接,持续紧密。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在全球贸易舞台上,中国既是重要的供应方,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中国在2009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9%增长到2017年的11.4%。麦肯锡分析了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3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65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

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在全球几乎所有生产价值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全球20%的商品来自中国(1995年只有4%),在纺织和服装、电力机械以及玻璃、水泥和陶瓷等行业,全球近一半的产量来自中国。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则表明中国作为消费市场、供应方和资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尽管目前中国在全球家庭消费中的占比仅为10%,但在2010-2017年间,中国贡献了31%的全球家庭消费增长额。另外,在汽车、酒类、奢侈品、手机等许多品类中,中国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30%(甚至更高)。

本届进博会的盛况,也表明了世界经济紧密连接,以及各方都在寻找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全球化的未来,也持续可期。诚然,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一直处于低迷阶段,增长动力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全球化的组织机构作用在减弱,联合国的协调作用降低。但是,全球化的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应对,在全球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更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包容性增长。(郑慧 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站)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