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推进药品集中采购改革,要抓住痛点堵点

2019-11-21 00:04:59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于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更好服务群众看病就医。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提出了扩大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确保集中采购药品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制定实施国家用药管理办法等多项举措。

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药品集中采购近两年备受社会关注。由国家主导,“带量采购,以量换价,量价挂钩”是医改的一大创新举措。改革先是在“4+7”共11个城市试点,执行效果超过预期,试点改革赢得舆论好评。为此,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宣布,将把改革推向全国。

相比以往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带量采购”无疑更体现出公共政策的智慧。带量采购之下,药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展开激烈竞争大幅度压缩价格,这就最大限度挤出了药价虚高的水分。带量采购不仅推动仿制药连连降价,价格动辄下降百分之七八十,甚至一些原研药厂家也不得不加入到这场价格战中,以冠心病药氯吡格雷为例,原研药的厂家赛诺菲的报价,居然比国产仿制药企还便宜,一度引发业界骚动。

药品降价,直接受惠的是广大患者,“用药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民众的用药支出因此大大压缩。据媒体报道,像吉非替尼、伊马替尼等抗癌药,过去患者吃半年可能要花10万多元,现在一下子就省了八九成。药价降低的同时,药品的质量也不打折扣,由于设置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门槛,那些存在隐患或疗效存疑的药品都被拦在了集采大门之外。

“带量采购”对于医疗腐败的治理,堪称一记重拳。“带量采购”之下,“带金销售”的空间被挤压。用药决策权上移,药企无需向医生输送灰色收益,也能获得药品的巨大使用量。这有助于切断药品流通的利益链,撬动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顽疾,大大提升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药企而言,“带量采购”是压力也是机遇。药价虽然降低了,但用量上去了,而且,以往高昂的流通环节成本和公关成本也被省下来,所以药企依然有可观的盈利空间。那些创新能力出众、成本控制优异、质量要求更加严格的企业将能胜出,反之,就可能会被淘汰出局。由此,将能推动药企之间的优胜劣汰,以及整个行业的提质升级。

不难看到,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改革,带来的是患者、医院、企业、政府的多赢。这样的改革,也为接下来的公立医院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提升民众医疗保障水平。

不过,药品集中采购改革,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纳入“带量采购”的药品固然降价不菲,但是由于一些原研药依然难以被仿制药替代等原因,药价虚高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最近几年,一些常用药、救命药短缺乃至断供的问题较为突出,危及患者利益。如何在药价降低之后确保药品供应,成为棘手难题。“带量采购”压缩了医疗腐败空间,一些医院和医生堤外损失堤内补,滥开中成药等不规范用药问题开始有所反弹。

这些药品集采改革中遇到的种种痛点堵点,得到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关注。会议提出,优先将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较大的品种,及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药物等纳入集中采购。这一政策,将能引导药企投入技术门槛和难度更高的仿制药研发,把更多仿制药价格降下来。

会议要求建立中标生产企业应急储备、库存和产能报告制度,加强中标药品抽检,实行市场清退制度。建立中标生产报告制度,通过动态监测,确保中标药品的供应,将能防止常用药、救命药的断供问题。而抽检和市场清退制度,意味着中标药品质量,又多了一道保障,给试图通过降低药品质量,低价竞标的企业,以有力震慑。

会议要求制定实施国家用药管理办法。推动医疗机构首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药品。加强医院药事管理,依法查处不合理用药行为。这样的举措,在制度上为“带量采购”保驾护航,有助于破除一些医院对于“带量采购”暗中阻挠和扭曲,规范医生用药,保障患者权利。

其实,药品集中采购改革遇到种种问题,不足为怪。作为一项新政策,不可能一出生就至善至美。改革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更进一步的改革,通过完善配套机制来加以应对。深化医疗改革,让民众用上低价药、放心药,让医疗服务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药品集中采购改革只是小试牛刀,未来的改革之路还有很远。

责编:柯锦雄 PN154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