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战疫情,确保基层有钱花、民众有钱赚

2020-03-05 15:12:53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张德勇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增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面临更加严峻的收支形势,这对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是很大的挑战。3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提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即“三保”)。

这是非常时期的给力之举,给疫情冲击下财力更加紧张的地方政府送上“及时雨”。

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到位,导致越到基层,事权与支出责任就越重。地方政府的事权繁杂又重要,大多涉及民生领域,如教育、就业、扶贫、社保、医疗、“三农”、生态保护等,这就决定了其支出责任相应很重,但缺乏充足的财力保障。

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政府的财力紧张状况有增无减。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方面防控疫情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资金目前已达1087.5亿元,另一方面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近期经济低位运行几成定局。体制因素、经济因素、疫情因素叠加,使本已困难的地方财政日子更难过。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执政为民最直接的体现。疫情之下,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被打断,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困扰。比如,作为最大的民生,就业就受到了疫情的较大冲击,很多劳动力受困在家,无法及时返岗,更有不少农民工无法外出打工。民生无小事,在这特殊时点上,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是政府特别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政府的当然责任。

同样,由于财力紧张,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和贯彻实施各项政策也受到影响。疫情当下,更需要发挥好政府作用,但捉襟见肘的财力不可避免地成为基层政府开展工作的掣肘。俗语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对于基层政府亦是如此。所以,无论对全力打赢战“疫”而言,还是对“三保”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而言,在这特殊时点上给基层政府相当的财力支持,具有紧迫的现实性。

为增强基层政府的财力保障,中央财政从三个方面确定了相应措施。一是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3月1日至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各地优先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按时足额兑付。有缺口的地区一律要调减其他项目支出。三是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除疫情防控需要外,严控新的增支政策。

上述措施中,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属于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直接的、增量的财力支持,不但快捷高效而且力度也大,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财力倾斜。

当然,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源头活水,疏解地方财力之困,最根本是还是要靠发展经济。

当前,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也要有序推动经济运行重回正轨,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因此,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三项有针对性的举措。一要分区分级精准有序引导相关企业复工,取消不合理复工审批。二要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三要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延长保险期限、续保费用抵扣等方式,适当减免疫情期间停运的营运车辆、船舶、飞机保险费用。

这些举措,都是给予市场主体真金白银的支持,不但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又能畅通经济循环,满足民生需要,有助于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

需要指出的是,疫情冲击下,今年财政收支压力要大于往年。在此背景下,除了做好“六稳”工作,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各级政府也要开源节流并举,尤其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把该花的钱花出满意效果来。这是打造民生财政的需要,更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使然。(作者张德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