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超级新闻发布会”是如何打造的

2020-05-20 08:00:57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斯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从寒风凛冽的冬天,到万物滋茂的夏天,三个多月,100多场,雷打不动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得充分 、及时、到位。

“从正月初三到今天立夏,这一路始终有你们的相伴,我们共同见证了从形势严峻的寒冬,到疫区花开的春天。”5月5日下午,在第100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这番话令人动容。

共同见证。——是的,疫情紧急时的人们、防控常态化后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无所不包的发布会。从疫情信息通报,到防控举措;从武汉到全国;从中国到全球;从快递小哥到学生上课;从口罩到连花清瘟;从复工复产复学到民生兜底保障……这个疫情期间信息发布的超级平台,不仅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也成为国内外关心疫情的人们常态化解疑释惑的依据。据悉,全球有2000多家媒体平台采用了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

发布会的权威性首先来自发布会的及时快速。对于一度风声鹤唳、艰难挣扎的公众而言,不管是感染人数,还是防控形势,发布会上的即时信息本身就是头顶上那片澄亮的天。缓解焦虑也好,满足知情也罢,每一天的信息发布,都是在帮助民众与这个世界在建立某种联系。

比如,在2月5日的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曾介绍,没有肺炎表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仍然具有传染性,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些。在诊断分型中加入这一类型,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传染源。由此,“无症状感染者”进入公众视野。在此后,发布会又多次提及这一问题,提示公众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再如,在4月4日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等均回应了粮食安全为题,明确表示,我国口粮完全自给,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一系列回应,给担心粮食短缺的人们服下了“定心丸”。

除了快速之外,也与各部门官员坦率真诚、公开透明的态度有关。没有什么不可以公开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遮掩的。说真话,交实底。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纵观100多场发布会,触及的话题基本上覆盖了经济社会、民生保障的方方面面。参加发布的官员也绝无官话、套话,上来就是干活,就是直截了当地回应疑惑。

“不会因为医疗费用问题而延误救治”“中国没有也不会限制医疗物资出口”……这些来自发布会的“金句”也每每被广泛流传。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新闻发布会无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无开放,则无信息公开,公众的知情权更是无从谈起。开放就要求有交流的诚意、要回应民众的切身利益。

也正因为疫情期间信息的公开透明,社会情绪得以大大缓解。公众不仅从发布会上获取信息,也将这些信息作为自己评判问题的依据,并最终保持情绪平稳。“发布会上说”“某某发言人说”“某个司长说”……这样的转述已成常态。这些话也就像一块石子投进水中,从波心泛起的涟漪渐次向外散开,直至波平浪静。

从决策中枢到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从发布的一个个信息点到一个个接收信息的点,从现实世界的百样情态到民众的具体生活,可以说,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凝聚、扭结、重塑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面孔出现在国务院的发布会上,让人耳目一新。据披露,医护人员、快递小哥、社区干部、驻村书记等,也都曾登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该公开的应该全部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政务信息公开从来都不是空泛的,也不是悬浮的,而就应该深植于社会民众的关切之中。社会关心什么,公众心心念念什么,政府就要公开信息,而公开也不仅仅是现场发布,还包括与民情民意的互动交流。

如果说,“超级新闻发布会”是一场规划周详、布局严谨的战役,那么,每一场具体的发布会、每一个发布的主角,就是直接的参战者。惟有思虑缜密、实施有力,把每一个现场、每一个细节打磨精致、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现在看,这场战役显然打赢了。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