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污染治理,破解“要呼吸还要吃饭”难题

2020-05-27 11:54:39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蔡银寅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强调。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整体进入深水区。治理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减排,逐渐向精准减排和时空配置方面转变。

2020年5月25日下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部长通道上通过网络视频接受采访。在被问及疫情期间生产生活大幅度减少,为何还会出现重污染天气时,他指出,那些日子京津冀地区刚好遇到了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就回来了。大气污染既有天气的原因,也有排放的原因。大气环境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排放,另外一个是容量。当排放远远大于容量的时候,重污染天气可能就出现了。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天气过程,到底与精准治污有什么联系?就不得不提一个新名词,即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环境资源主要是指气象变化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物清除能力,即一个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所决定的一个时间周期内所能清除污染物的最大量,以及清除能力的时间特征。当人类活动的污染物排放量加上自然排放量,超出大气环境的最小清除能力时,清洁大气环境不能全时供应,经济学上定义,大气环境具备了稀缺性,开始变成一种资源。

本质上讲,大气环境资源虽然由自然条件决定,但很大程度是人类活动发展到某个阶段产生的经济产品。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地方一次又一次的天气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统计起来,就是这个地方的大气环境资源。不同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总体情况不同,也就意味着大气环境资源的多寡不同。

多年前就有关于大气环境资源的各种说法,但由于阐述的角度较分散,并未形成明确的概念。事实上,只有明确了大气环境资源的经济学含义,才能将大气环境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大气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和方法。

大气污染问题,也可以说是大气环境资源的消耗问题。大气污染程度并不取决于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而取决于大气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拿出了“药方”,大家的观点有些不谋而合,即大气治理到了“以纳定排”的阶段,应因地制宜,以纳污的能力来制定排污标准,精细化治理大气污染。这种观念性的转变,为认清大气环境的经济属性和推动大气环境资源管理提供了契机。

在2019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国大气环境资源报告2018》发布暨中国铁塔大气环境领域交流会议”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许小峰曾在发言中指出:确立大气环境资源的概念,对于深度解析气象气候特征、经济发展规律和大气污染防治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则表示:大气环境资源概念提出,为大气污染的中长期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大气环境资源概念的不断深化,正是这一精神的诠释。

2018年以来,笔者在与山东、江苏等60多个县市大气污染基层工作人员的接触中,碰撞出很多火花。笔者经常跟基层工作人员说,“不能动不动就关人家厂子,大气污染物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你们不能带着偏见去减排,挣钱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就是邪恶的,就应该先抓狠抓,路边野草的排放就是无辜的,就应该宽容以待。”他们说:我们也知道,但关厂子容易啊!你说要清理路边的野草、整治裸露的地面,我们也知道有用,但干不了。

其实,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我们尽量少去打扰企业,让企业安心生产多挣钱,然后分一部分用来改善环境,减少那些容易减少的污染物。这样,经济也发展了,环境也变好了,公众也受益了。这就是后来笔者提出的大气污染物置换思路。我们走过的一些地方,正在这么做。

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本不该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应该是一种权衡取舍。正如一位分管大气的副市长所言,“我们不仅要呼吸,还要吃饭。”

到底怎么“呼吸”,怎么“吃饭”,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

近年来,我们对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大气污染越来越重了,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开始关心所呼吸的空气是否干净。其实,在欠发达地区,很多人最关心的仍是如何提高物质生活水准,如何多挣钱,如何更好地工作。如果我们的大气污染治理,损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那么这种治理模式也必将不会持久。

我们不能躲在空调房间里去指责农民为什么要烧秸秆取暖,而不是用天然气。同样,指责以送货为业的货车司机为什么不去加装尾气处理装置,都显得有失水准。基层人员的心声,为大气环境资源管理的落地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还提出了有关大气环境资源管理和大气环境资源基础监测的建议和提案,并发起将“大气环境资源”概念写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当然,如果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使用大气环境资源的概念,将更有利于厘清大气污染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为进一步实现大气环境资源的时空优化配置提供基础。(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