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稳定合作,稳定预期,需要全球协力

2020-05-29 11:16:15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郑赋田

“人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一件事,就是不会待在房间中休息。”当新冠病毒延烧数月,全球各地很多人在惊惧中“宅在家里”,才真正体认到17世纪的哲人帕斯卡的哲思。

这次疫情对世界各经济体所造成的损害,不论影响的深度还是广度,在和平时期均前所未有。

“法国企业无法承受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裁员浪潮将呼啸而至。”法国《费加罗报》的笔调极为悲观。“日本经济正直面战后最大的危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表态,也语惊四座。韩国将首都圈聚众感染风险较高的公共设施暂停运营时间延长至6月14日的决定,也在提醒世人:疫情仍在持续。

“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用语极为冷峻,亦贴近现实。

当我们在描绘未来时,未来已来;当我们论及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危机和挑战,业已开始。

但人类不能就此感到悲观,也不能彷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不断启示世人:一个文明,如能成功应对挑战,它就会诞生和成长;反之,若不能成功因应,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

任何一个经济体,要想活在当下且把握未来,须认清国际局势的“变”与“不变”。变化的因子包括:世界经济步入下滑期,国际力量对比步入盘整期,国际机制改革步入爬坡期,科技创新发展步入迸发期。不变的,仍旧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命题,世界主要力量间的基本态势和格局。

面对疫情这只超级“黑天鹅”,昔日素来不睦的邻居,展现出和解乃至合作的姿态;昔日龃龉不断的盟友,也在弥合分歧携手抗疫。

法国和德国这对“欢喜冤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两国领导人体认到,欧盟能否保持韧性和活力,根在经济。5月1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召开“法德特别视频峰会”之后,联袂会见记者。他们提议,设立一个50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帮助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与部门。在疫情肆虐的危机面前,“法德组合”终于表现出“同舟共济”之姿。

这种团结和负责的精神,弥足珍贵。

危机和僵局,也全非无益,至少可迫使人们潜心思考。

中美两巨头,尽管过去数周面临着严峻局面,但双方还是在努力落实经贸协议。

“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还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各方热议。

在今年两会的压轴戏——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中美之间的商贸合作应该遵循商业规则,由市场来选择,由企业家判断、拍板,政府起到搭平台的作用。”

这个表态,触及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问题,在当下,言近而旨远。

于企业而言,倘能坚守公司核心竞争力,敏锐察觉此次疫情所揭示的未来机运,转变经营策略,掌握新的契机(例如数字转型),才能在下一阶段产业竞争赛局中不被淘汰出局;于政府而言,提升治理效能,如防疫的人力动员能量、物资的筹措能力、财政收支的审慎管理,方可在短期内出台大规模的纾困方案,以提振经济。

现代政府还应洞察到,现时的支出,不能给未来数代人造成经济负担。换言之,政府既要体谅当下的纳税人,也应感同身受未来的纳税人。无谓的负担,不应加诸这代人身上;无谓的代价,也不能投射到后代人身上。

历史的不仁、时代的乖谬,横亘在世人面前。面对艰难时世,道义不能遁逃。“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是种大境界;以邻国为壑,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也终为世人所不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白纸黑字,标示着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态度。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与合作,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姿态,国外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get”到了。5月19日,霍尼韦尔公司新兴市场总部暨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举行,就是明证。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柏林时间5月27日的一场演讲中表示,德国将从7月1日起的6个月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其间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将成为重中之重。她透露,计划与中国达成一项投资协议,并在因应气候变化与全球健康挑战方面谋求共识。

何为真正的领导人?可谓人言言殊。但突如其来的危机,最能照见政治家的智慧。领导人此时挺身而出,把握今朝(拉丁语“carpe diem”),多谋善断,对科学充满虔敬之情,定能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关注共同的利益和相互的需求,协力应对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挽救经济,挽救苍生,这是时下世界格局中最大的政治,最强的大爱。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