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政贵有恒,松绑“地摊经济”需稳定预期

2020-06-02 16:01:21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于平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甩了甩了,便宜卖了!”

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复市持续推进,地摊小贩带有魔性的吆喝声,再次响彻市井小巷。空气中,也升腾着初夏的烟火气。

“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5月28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尤为关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4天后的6月1日,总理前往山东考察。在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对面,许多商户在店门前摆起摊位。李克强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最近几天,中央政府频频为“地摊经济”站台,传递出“民生为要”的强烈信号。

吃饭,是最大的民生。路边摊贩的从业者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既无财富资本,也缺少知识技艺,路边小摊就是他们的“小饭碗”,承载的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生存和梦想。对这样“小饭碗”保持足够的敬意和敬畏,给“地摊经济”以应有的生存空间,是官员应有的民生情怀和担当。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古已有之,几千年来,路边摊贩一直是正大光明的职业。即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摊经济”在中国城市乡村,也是常见一景。那时,“地摊经济”不仅解决了就业,托起了民生,而且更成为中国经济活力的最大来源。实际上,如今不少百亿级、千亿级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是从摆地摊做起的。因而,没有对路边摊贩的宽容,就没有这些企业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

然而,近几十年来,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逐步收紧,许多城市为维护所谓的“市容”,把路边摊贩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不仅伤害了弱势人群的生存权,也伤害了城市生活品质。没有了路边摊贩,城市居民生活往往遭遇各种困难,修个车,买个菜,都成了莫大难题;没有了路边摊贩,没有那亲切的吆喝声,城市也缺乏了温度,失去了烟火气,失去了人情味。这样的城市,看似高端,看似繁荣,但却离生活越来越远。

此次疫情冲击下,“地摊经济”迎来解禁的契机,“民生为要”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无疑是一次政策纠偏。

民生的冷暖大过城市的“面子”,更多城市的管理者,应当改变固有的思维。城市的秩序,不该以牺牲弱势民众的生存为代价,而应以保障他们的权利为前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摊经济”的松绑和开放,不能是权宜之计。正所谓“政贵有恒”,任何公共政策都要给民众明确的预期,要有起码的稳定性,而不能朝令夕改。那些从事各种小生意的路边摊贩,往往投入了财力和物力,花费了大量心血。倘若政策只是短期的,说改就改,他们的心血将付诸东流,这将是他们及其家庭不可承受之重。政策的摇摆,只会给民众带来无谓的折腾,这已为过往的历史所证明。

诚然,疫情当前,保民生、稳就业需要“地摊经济”。等到疫情过后,经济完全重回正轨,“地摊经济”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国家经济即便再发达、再繁荣,也无法弥合贫富的差距,这决定了那些低收入的弱势人群,将永远存在下去,社会应当给他们立足的空间,始终把“地摊经济”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

“民生为要”,开放“地摊经济”无需设时限。惟有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纷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蓬勃发展起来,国家才能“高大上”。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