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灾后重建要“救急”,更要“标本兼治”

2020-08-27 13:27:34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观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要求,落实地方主体责任,不失时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一是中央财政对受灾较重省份倒塌和严重损坏民房,在现行每户2万元补助标准基础上,每户再增补5000元。二是支持修复灾毁农田和大棚、圈舍等设施农业,做好种子等供应,抓紧改种补种,保证秋粮再获好收成。支持受灾商户复业经营。三是抓紧推进水毁工程建设,支持地方抢修被毁道路、桥梁、中小水利等设施,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带动农民工就地就业。四是积极谋划推进关系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

政能亮丨灾后重建要“救急”,更要“标本兼治”

今年以来,我国遭遇了多年罕见的雨情汛情,各地洪涝灾害频发,一些地方的洪灾烈度,屡屡刷新记录。根据应急管理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洪涝灾害已造成6346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789.6亿元,因灾死亡失踪219人,倒塌房屋5.4万间。洪灾肆虐叠加疫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冲击,形势极为严峻。

眼下,各地洪涝灾害已逐渐进入尾声,如果说,洪灾前期的重点是抢险救灾,那么现在,灾后重建无疑成了最大急务。此次中央财政提高房屋重建补助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对受灾地区倾斜,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受害省份进行恢复重建,等等。这些举措给备受重创的受灾地区,送去了公共财政的温暖,解决了受灾民众的燃眉之急,大大加快灾区重建的进程。

在中央积极伸出援手的同时,各地也应发挥自身主动性,在灾后重建中强化政府的责任。包括,做好全面调查统计,对民众受灾情况展开地毯式摸排;加快相关救灾资金下拨速度,让救灾资金第一时间直达灾区和项目;对于抗灾救灾能力较弱的小商小户和困难群众,给予优先照顾和安排,等等。总而言之,灾后重建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把民众的损失降到最小,让生产生活尽早恢复。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灾后的重建,其实不仅是“救急”,只着眼于短期的生产生活恢复,救急之外,更要立足长远,认真总结此次洪灾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从而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可以看到,今年的洪灾,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虽然比常年大幅减少。但受灾范围,洪灾烈度、灾害损失也有扩大之势,这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们防灾减灾的短板。譬如,大江大河防洪抗洪能力虽受住了考验,但是在不少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洪工程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比如,广西阳朔水灾之后,媒体调查就发现,发生洪灾的金宝河上游久大水库,该水库为自然溢洪设计,溢洪坝并未建设水闸,一旦洪水来袭,下游时只能选择撤离,没有任何“工程手段”可以调节。而江苏南京则曝出企业挖空秦淮河大坝建高档餐厅的咄咄怪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隐含的巨大风险不言而喻。

可见,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洪工程从设计、建造到管理,都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如果把大江大河视为防洪的大动脉的话,中小河流和水库就是毛细血管,同样不可小觑。面对极端气候不断加剧,在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已日臻完善的当下,我们有必要调整水利建设的思路,把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向小流域,投向中小河流和水库。提高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洪抗洪的标准和管理能力,构建更完善的中小河流和水库的监测预警系统,避免洪灾防御的短板。

此外,今年洪水灾害损失比以往增加,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与洪水“争地”的问题。1998年洪灾之后,我国在长江流域曾组织大批居民迁徙,疏竣和扩挖了一批江河河道、河口,人类活动空间大幅度向洪水退让,降低了大规模洪灾的风险。但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土地资源的匮乏,“与水争地”的现象有卷土重来之势。比如,在广西阳朔水灾,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大批酒店和建筑都是依江而建,没有给洪水留下足够空间,导致损失惨重。而在北方,常年干旱少雨,思维上则更加麻痹,最近距离北京仅有7公里的河北涞水,就被媒体曝出填平河道,在水库大坝上建别墅的违法乱象。

洪水的治理,科学的思维不是一味围堵,而是与洪水和谐相处。对于江河湖泊等湿地节制开放,给洪水留下更多空间。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不与洪水争地,重视滞蓄洪区的规划和建设,给洪水以出路。一个国家强大的防灾减灾体系,不仅要通过各种人工手段提升抗御灾害的能力,同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生态多一份敬畏,如此才能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化解洪水肆虐的风险,更好保障民众财产和生命的安全。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