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雷公马”何以引发共鸣和共情

2022-08-13 21:27:52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王琳

雷公马突然就火了。不仅刷屏朋友圈,还被写成歌,PS成驾照,铺排为各种段子。万千网友吁请政府从善如流,从速发放“雷公马采样贴”——集齐采样贴贴已成为岛民在一轮又一轮核酸采样中消解焦虑的情感寄托。

政能亮丨“雷公马”何以引发共鸣和共情

不少网友评价,与以往的海岛卡通形象相比,雷公马更萌、更野、更酷、更可爱、更乡土,因而也更接地气,更具可亲近性。

但这只是雷公马成为流行文化公共事件的表象。它的背后是插画师个体表达与社会普遍心理的暗合,是岛民在对抗外来“地域黑”攻击时的集体认同。

普通人既不是巴特,也不是福柯,无法自由穿行于语言的林中路。当看见雷公马的一霎那共情油然而生,转发遂成为最便捷的表达。

雷公马缘起于一场因疫情危机而次生的舆情危机。

8月1日以来,三亚疫情迅速扩散,并外溢广东、贵州、湖南、重庆等省市。8月6日,三亚全市静默,8万游客受此影响无法返程。不知是否因滞留而情绪失控,一位游客在社交平台公开讥讽海南人又矮又黑。此举激怒了不少岛上的小仙女,她们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主动晒出靓照,以示反击。

同日,另一位滞留三亚的外地游客愤怒声讨:如果不是我们(游客)过来,你们海南人今天还在山上砍树。

将心比心,因疫情滞留,归期未定,部分游客有情绪在所难免。哪怕话再难听、脸再难看、行为再难以琢磨,属地也该以笑脸引导、宽容以待、积极听取诉求、答疑解困。

当地政府也这么做了。

和刑事司法中的“还手即互殴”一样,舆论场上,“对骂即‘狗咬狗’”。还嘴不但讨不到便宜,还很可能落下“玻璃心”“护城宝”“格局太小”的口实。

面对“没有我们(游客)你们还在山上砍树”的蔑视与咄咄逼人,多数岛民纵有不快亦选择无视或包容。

一位插画师,用雷公马创作了一组漫画,一举击中了被伤害还不能反击的岛民的内心。

雷公马,海南人的日常记忆,田间地头的萌宠或噩梦(不少岛民小时都被教育,不要招惹雷公马,一旦被它咬住,要等到雷公打雷它才会松口)。

原本,它热带风情浓郁,兼具特有的雨林气息,神秘而蛮荒。这样的天选神兽简直不要太合乎个别外地游客想象中的蛮荒之岛。

而萌和酷则是插画师赋予雷公马的新“兽设”。岛民只需看它一眼,就能脑补出这样的场景:骑着雷公马,拿着大砍刀,上山去砍树。

这个被艺术化的形象,迅速出圈,成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公共文化事件。

它的背后,正是插画师个体表达与岛民普遍心理的暗合。

岛民由此找到了一个不对抗、不伤人也不伤已的自嘲式回应,一个有内涵的舆论武器,一个新时代岛民内心认同的文化图腾。

穿上岛服、脚踏冲浪板的雷公马,背后是这个热带岛屿30余年发展与进化的隐喻。在经济发展上,受市场化趋向所左右;在生活方式上,被城市化浪潮所激荡;在价值选择上,受本地传统回归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挤压。经济的发展与起落,体制的改革与变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治理的深化与失范,都汇聚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深深触动了沉淀在这个岛屿漫长岁月里的原始、蛮荒、初民文化与朴素正义。而这一切的一切,皆归功于开放:海南需要打开大门,需要更多外地人、物、资金、技术和新生产要素的进场,海南更需要现代文明来匹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足音。

“上山砍树”已成为过去时,但岛民还欠缺一个深入人心的现代形象来改变一谈海南就是蛮荒岛屿或流放之地的联想,那仍是部分游客心中固化的“刻板印象”。既现代又带点蛮荒的雷公马填补了新一代岛民的精神图腾空白。

在这个岛屿发展的30多年中,周遭的看轻、嘲讽乃至妖魔化从未间断。阳光、快乐而坚定的雷公马,既是对岛民共性精神的深度挖掘,也是对自贸港建设和海岛发展的群体期许。

海南的挑战并不在海南要不要开放。海南必须开放,也只有更加开放,才能赢得未来。

但外地人带来的,并不一定是现代文明,也可能是异化的现代糟粕,甚至还可能是固化在内心深处的反现代人格。在对待外来游客的态度上,一些岛民抱有既期待又抗拒,既包容又怀疑的复杂心态。

现代性的植入,不同文化的碰撞,出现不适与水土不服是大概率事件。

海纳百川,方成其大;厚德为基,方载其物。雷公马还是那个雷公马,红头长尾,环纹相间。踏浪而行的雷公马又让岛民找到了一种身兼蛮荒与现代性的可能,那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标一流、拓宽视野;采故纳新、提升境界;在坚持本体的前提下,将一切优秀的外来文明为我所用。

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必在乎几句“地域黑”,无须回击几声“地图炮”,骑上我们的雷公马,自嘲足以表明岛民的态度,我更在乎自我的提升,更关注做好自己的事。骑上我们的雷公马,快快驱散疫情,早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与海岛的现代化进程一起成长。(作者王琳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崔向升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