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城乡协同,跑出乡村医疗振兴“加速度”

2023-02-26 11:05:56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韩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建立健全城市支援健康乡村建设机制。完善城乡协同、以城带乡帮扶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有计划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鼓励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帮扶,将指导基层、下沉服务作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基本职责。

政能亮丨城乡协同,跑出乡村医疗振兴“加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民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成就。不过,我们的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上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绝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差距较大,80%的卫生和医疗服务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患者有个“头疼脑热”常常习惯去大城市、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乡村医疗机构却人流稀少。医疗机构由此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乡村医疗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块短板,这样的状况亟需扭转。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乡村医疗机构不应该是边缘的,它其实是一个国家医疗体系的支柱,并起到“看门人”的作用。高水平的乡村医疗机构,不仅能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也是分级诊疗的入口,确保患者能在适当的医疗机构获得适合于其病情的治疗,使得医疗资源用得其所。

补足乡村医疗机构的短板,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乡村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改善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与此同时,通过城乡对口支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同样十分关键,这才能以更快速度和更高效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其实,城乡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这个问题早就引起重视。在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引导和鼓励下,近些年来,一些大型医疗机构纷纷派出自己的医疗队,走进偏远乡村,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这使得一些乡村地区的民众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家门口也能看上大专家”的梦想。

不过,这种对口帮扶大多是零散进行,有时候只是扶贫的配套措施,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意见》将这种医疗卫生的对口帮扶提到了更高的战略地位,明确“完善城乡协同、以城带乡帮扶机制”,这样的顶层设计,无疑给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这种情况下,各地无疑应将医疗卫生的对口帮扶,摆在地方施政的更优先和更重要的位置。建立明晰的对口帮扶规划和时间表,制定鼓励和支持政策,精心布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城市大中型医院应根据本院和受援医院的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和需要的帮扶目标,并科学分解问题和目标,按期稳步推进,把对口帮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给对口地区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医疗卫生的对口帮扶,要广度也要深度,要“输血”更要“造血”,着力完善受援地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对此,一些地方在医疗对口帮扶的工作中,就有一些成功经验。比如,健全受援医院相关科室以及各类技术规范制度;帮扶专家与受援医院骨干医生形成“一对一”导师制带教关系,确保技术传授效果;组织受援医院的医生分批前往大医院和医疗院校进修学习,等等。这些举措帮助受援医疗机构强筋健骨,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使其在医疗管理、医疗技术,医疗质量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医疗卫生的对口帮扶,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事业,它缓解了大城市的就医压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夯实乡村医疗根基、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步。期待各地能以积极行动,建立和优化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让乡村医疗不再成为短板,让乡村地区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从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崔向升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