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淄博烧烤”火爆前有什么征兆?

2023-05-19 20:59:14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理事长 高明勇

这段时间出差较多,无论去哪,所到之处几乎都可以听到“淄博烧烤”的讨论。政邦智库2022年7月曾去淄博调研一周,不少熟悉的朋友知道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为什么是淄博?

“淄博烧烤”为什么这么火?

在城市的发展与规范之间,淄博提供了什么经验?

半年前在淄博调研时,是否想到“淄博烧烤”会如此火爆?

······

“淄博烧烤”,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寓言。在很多人看来,火得猝不及防,又火得身临其境,还火得众望所归。对于淄博来说,适得其时,却也是一种“大考”,各种细节都会被放大。

对于一座城市的治理与运营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低调”或“高调”可以概括,更多时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时候,能够迎来“追光灯”,而当城市真正走向舆论舞台中央,流量汹涌时,能从容不迫,沉着应对。

静下心,我也在想,在“淄博烧烤”火爆之前去调研,都发现了什么?虽说到一个地方调研可以走进现场,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信息,但距离深刻彻底,还有相当的距离。以“淄博烧烤”为例,记下一些“细节观察”作为备忘。

“细节”之一:

“淄博烧烤”为什么这么“火”?

调研期间,在当地朋友陪同下,我品尝了“淄博烧烤”。小饼烤炉加蘸料,确实别具一格,三五好友围坐小酌,很有一番风味。一些大饭店里也有烧烤,依然保持当地特色。

但客观说,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能因为当时在多地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消费者还不是特别多,还没有那种氛围——一般吃烧烤是需要场景感、氛围感的。如果那时能猜到淄博烧烤会像今天这么火爆,估计连自己都不相信。

“淄博烧烤”爆火后,本地及周边人也有些疑惑。有济南的朋友说,济南烧烤本来更有名,一到夏天,大街小巷都是烤肉的香味,但为什么没有淄博那么火?他认为从价格上看,淄博烧烤性价比更高,适合一般学生和大多数工薪阶层。

不久前我去泰安讲课,当地朋友请我吃泰安烧烤。朋友分析说,要说吃烧烤,自己更喜欢泰安烧烤,就是实实在在地吃肉。淄博烧烤这么三合一搭配,确实有特色,不过小饼吃的多了,肉自然就吃得少了,价格就下来了。

不少人把“小饼烤炉加蘸料”称作淄博烧烤的“灵魂三件套”,我想,姑且不提“导火索”因素的情感故事,不提当地公共服务的配套升级,仅从商品层面看,“物美价廉平民化”,算是“灵魂伴侣”了。这些因素会助推“淄博烧烤”走红,但还不足以构成“组团到淄博撸串”的“秘诀”,也还未到“一招鲜吃遍天”地步。所谓化“流量”为“留量”,其实也是以此次烧烤为契机,深层思考“吃遍天”。

“细节”之二:

烧烤背后的“高人”到底是什么?

这几年到淄博相对较多,当地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故事很多。

记得初到淄博,当时接站官员说了一句“欢迎来到世界最大城市淄博”,同行者都惊呆了。详问之下,才知道所言非虚:从1949年到1983年期间,淄博没有“县”,下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五区,又由于此城的特殊历史,每个区都有自己不同的城区,称为“梅花城市”。而比照城市的定义,淄博的确也可以被认为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淄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有“齐国故都”之称,历史上曾作为山东政治中心近两千年。同时,淄博也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此次各种关注淄博的报道与自媒体,已经让很多人感慨原来“齐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有人戏言,每一根烤串上都浮动着“齐文化”的影子。

而外地人到淄博,第一印象应该是美食,不夸张地说,淄博烧烤背后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淄博美食地图,比如“要想吃好饭,围着博山转”的博山美食,有乾隆赐封“天下第一村”的周村,以“烧饼”闻名,还有桓台名菜“砸鱼头汤”。

记得2021年有次出差去青岛,偶遇一位朋友,他说刚去淄博参加青岛啤酒节。当时听一激灵,没听错。不仅如此,淄博还有音乐节。后来查阅资料发现,2019年山东省发布《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将音乐节作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重点培育“文旅+”新业态。当时,淄博也提出全面实施文化赋能行动。

据当地报道,2020年9月至10月,山东各地累计举办9场音乐节,同期,这一数据在全国各省位列首位。淄博也在这一年第一次举行大型音乐节——麦田音乐节,短短两天时间,汇聚了五万乐迷,单日最高人数突破27000余人次。

有人在追问,“淄博烧烤”背后的高人是谁?我想,美食、啤酒、音乐……这些与“烧烤”相关的元素快速聚拢组合,走红是迟早的事,破圈传播也是迟早的事。

“细节”之三:

“淄博故事”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在疫情前的相当一段时间,“糟心”旅游给人留下的不良印象里,相当一部分是餐厅黑心宰客、购物缺斤少两、强迫购物交易、公共厕所脏乱差、交通出行拥堵等现象。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淄博在消费环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交通秩序等方面“做对了”。而这种“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在淄博烧烤火爆之前的一段时间,淄博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信息备受关注,屡屡被《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所关注:《山东省淄博市推行分阶段施工许可》《山东省淄博市推动实施审批服务新举措 切实提高涉企事项审批效率》《山东省淄博市优化政务服务 按下企业复工复产“加速键”》……可以算是淄博市打造对标一流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2022年调研期间,政邦智库“有解思维,向前看齐——淄博高质量发展”调研组围绕当地党建引领、营商环境、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等重点领域,走进淄博10个区县、功能区,深入淄博城市社区、乡村、企业、博物馆、景点等,通过实地考察、参观体验、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切身感受淄博的变化。

近些年,基层治理创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类似淄博等一些城市发挥首创精神,创造性转化治理智慧,采取一些更为鲜活、更为灵活,也更有特色的方式方法推动基层善治,真正拿事当事,聚焦“关键小事”,这切实解决了一揽子的实际问题,并转化为城市发展驱动力,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至于说围绕烧烤的配套动作:从绘制烧烤地图、开通烧烤公交专线、修建临时停车场,到治安、食安、交通、消防等,都可以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反应。

所以说,“淄博故事”的核心,是回归治理本义,在城市规范化管理中凸显浓浓的“人情味”。

“细节”之四: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哪?

在调研中,记忆深刻的一点,是淄博对老人和青年的重视。

关于老人,当地大范围建设“长者食堂”,方便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最新的数据表明,淄博市建成“长者食堂”1000余处,月均午餐服务老年人达到30万人次以上。

关于青年,记得当时在山东出差,听说山东省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刚刚审议通过,在济南、青岛、淄博等8个城市实施《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初衷,是希望“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2019年11月,淄博出台了“人才金政37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2022年8月,又适时推出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若干措施》,简称“淄博人才金政50条”,被称作升级版和加强版,部分政策走在了山东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我当时应邀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谈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这是一场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青年聚集城市,让城市生活更加活色生香;城市善待青年,让青年群体更加流连忘返。毋庸讳言,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青年都是希望所在,活力所在。哪个地方感召、吸引、拥有更多更优秀的青年才俊,哪个地方必将更具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其实,此番“淄博烧烤”火爆,公认的“导火索”就来自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去年,淄博市善待那些因疫情被隔离在淄博的大学生们,在隔离的最后一天请大家吃烧烤,为学生们饯行,并真诚地邀请学生们,等疫情结束后,春暖花开日,再来淄博。

我想,一个城市,或一个地方,最美的风景还是“人”。热情与好感,厚道与真诚,会逐渐氤氲放大,释放一座城市的善意,当一个合适机会出现,必然惊艳亮相。

有人问,淄博烧烤会火多久?其实这个问题无需多虑,2023年初夏的一次出击,足以成为一个永恒的事件,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淄博烧烤”也将成为舆论场上一个重要的记忆标识,属于淄博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切城市的治理,城市的一切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重视“人的生活”,尊重“人的尊严”,这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