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精心呵护,中法、中欧合作行稳致远

2023-06-25 19:35:35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郑赋田

6月18日,李强总理乘包机抵达柏林勃兰登堡机场,24日上午乘包机回京。端午节日当日,他也在异国他乡硬核“带货”。他推销的,是整个中国市场,“选择中国,就是选择美好的未来。”在“带货”过程中,他不失时机地拔掉“引线”,按照他的话说,“这种相互依赖,我认为是一种甜蜜的依赖,有没有风险,跨国公司最有评判权。世界经济汪洋大海,是不可能再退到过去的小池塘里头去。”

他在“带货”过程中捎带提及欧莱雅。“法资企业在中国表现得非常好,我刚才讲,一起坚守对华的投资,疫情三年并没有减少,而且是越势增长。欧莱雅在上海我特别了解,没给我广告费,但这是我很真实的感受。中国人讲患难见真心,患难见真情,我们经历过风雨洗礼,中法合作的大树必将更加坚挺。”

不失时机为中国营商环境代言

总理提及的欧莱雅,国人并不陌生。2022年7月13日,李强与法国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举行视频连线。他说:欢迎欧莱雅等中外企业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这个开放大平台上展现新的风采、谈成更多合作。上海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助力企业在沪实现更大更好发展。

如今,总理为整个中国的营商环境代言。6月21日晚,他在巴黎出席中法工商界晚餐会并致辞,就深化中法合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希望中法企业家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做开放共赢的行动派。二是加强中法创新合作。双方应加强两国企业间创新和技术合作,为中法合作提供新动能。三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营商环境。

今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李强总理说: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以贯之的亲商态度,为中法务实合作提质增效。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法国全球第六大、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法贸易额131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4月举行的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双方36家企业签署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

拆除“引线”,为全球政经局势注入更多确定能量

近年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相关思潮甚嚣尘上。在欧洲、北美和拉美等广义的西方世界,“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沉渣泛起。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这种态势。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勒梅尔在疫情期间说:“我们必须减少在某些产品的供应方面对几个大国的依赖,尤其是中国;并加强我们在汽车、航空航天和医药等战略价值链中的主权。”不过,勒梅尔今年上半年表示,欧盟不能在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中任人摆布,他支持马克龙早前言论,即一旦发生全球危机,欧盟国家不应成为任何一方的附庸。勒梅尔说,“我们是美国的盟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反对中国”。

6月21日晚,李强总理在巴黎出席中法工商界晚餐会并致辞,勒梅尔和100多名两国工商界代表出席。《欧洲时报》认为,李强总理讲的一番话,平实而意味深长:“相互依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我们在相互依赖中看到稳定性、确定性和共同的发展机遇,而不是风险……相互依赖不是很甜蜜吗?”这个中国的“依赖观”,说的不能再温和,也不能再清楚了。如此“四两拨千斤”,堪称是对“去风险论”“减少依赖”论,以及逆全球化、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的最好回应。

众所周知,全面、总体上“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违背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损害国家和世界的发展福祉,违反世界潮流,根本行不通。

当地时间6月23日上午,李强总理在巴黎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闭幕式并发表讲话。他提出的三点倡议备受关注:第一,坚定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为发展中国家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第二,坚定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发展资源。第三,坚定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为发展中国家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

这样的快人快语,注定为全球政经局势注入更多确定能量。

韧性时代,“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是一剂良药

在法国,李强强调,在充满纷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欧双方应当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推动更富创造性的合作,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共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背后,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理念支撑。

有关孔子和儒家思想,法国人并不陌生。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的书房挂着孔子画像,下面题着四句颂诗:

子所言者唯理性,实乃贤者非先知,

天下不惑心则明,国人世人皆笃信。

1793年,罗伯斯庇尔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第6条引用中国格言:

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下这种错杂复杂、既有冲突又有合作的国际政治现实中,中法先贤的智慧,可以派上大用场。

可以说,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相比,中法关系更多依靠心灵上的相通、文化上的契合。中法两国分别处于东西方文明的巅峰,双方也惺惺相惜。

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Bertrand Lortholary)就是中华文化的拥趸。白玉堂在学生时代就学习汉语,关于自己的中文名,他透露,这是他在30多年前给自己起的,因为他喜欢白玉堂这一中国文学人物的“脾气”。在就法国总统访华向媒体表达看法时,法国总统和驻华大使都不约而同提到法中两国的共同点,并用到“脾气”这个词。马克龙今年访华,让全世界再一次看到法国的“脾气”。

这种“脾气”,也让中法关系更具韧性。

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韧性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一书中认为:社会因其依赖的环境、文明和制度而呈现出多样性,仅仅以美国为例来建构未来恐怕是不够的。尽管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它不能代表全人类,更何况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的国家和不能掌握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未来的世界将绝不会是整齐划一的美国式的韧性时代和韧性世界,进而言之,韧性时代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时代。

多层次、多样化的时代,更需要求同存异。惟有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在交往中才能享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而这种交往,都会凝结成整个人类文明的点滴进步。

这次访欧,让全球感受到中欧双方对沟通交流的强烈意愿。李强总理说,“最大的风险是不合作,最大的安全隐患是不发展”,这句肺腑之言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备受关注,也拨动世人心弦。这句话,也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

责编:帕孜丽娅 PX161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