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多方合力破局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困境

2023-08-26 22:36:54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韩涵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会议强调,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全局。要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增强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政能亮丨多方合力破局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困境

医药产业引领着全球新一代产业浪潮,它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202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再次体现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产业的发展更直接关乎人民的生命质量,是“健康中国”的基石所在。而在经济转型中,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深度融合,使得医药科技不断突破,为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擘画了医药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医药工业奠定了雄厚的全球竞争力,产品门类齐全,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许多国内医药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国产创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部分产品质量性能接近或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在新冠疫情中,中国医药工业不仅有力支持国内抗疫,也持续输出医药产品和防护物资,助力全球战胜新冠疫情。

不过,中国医药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中国医疗工业产业链,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一些原辅料、包装材料都长期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医药生物行业上游一定程度上存在“卡脖子”现象;虽然国内创新药的市场份额在扩大,但部分创新药品外资产品仍然占主导;医疗设备的国产产品渗透率仍然较低,如影像设备、急救与生命支持及手术等设备,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医疗科学仪器技术壁垒极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产品屈指可数。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73%的分析测试仪器都是国外品牌;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基础研究较为滞后,产业发展良莠不齐,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挑战;而中国的医工融合仍处于早期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比例较低。

这种背景之下,政府部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技术服务与推广机构等应当形成合力,为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会议要求增强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无疑是下一步国内医疗产业链完善的重点。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支持国产医疗装备的推广应用,让国产替代迎来重大契机,并带动相关产业链条。会议直指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契合了创新药发展的规律;加大保护力度,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有助于巩固中国中医药产业的优势,为中医药现代化架桥铺路。

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要想全面落地,还需各地各部门拿出具体举措。比如,破解关键原辅料“卡脖子”,需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引导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发展创新药,需要建立创新药友好型医保支付体系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品准入体系;推广应用国产医疗装备,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相关财税支持等手段,等等。总之,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给出更明晰的政策预期,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投融资政策,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强大支持。

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旨在推动医药行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实现协同可持续发展,实现医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构建现代化医药行业产业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医药工业虽然仍在追赶,但可以相信,随着支持医药工业的相关举措持续推出,行业健康生态有望逐步形成,中国医药工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