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新型工业化消弭“卡脖子”“掉链子”风险

2023-09-21 12:47:49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张德勇

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政能亮丨新型工业化消弭“卡脖子”“掉链子”风险

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工业化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迈入新时代,立足高质量发展,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给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重大契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不仅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数字经济推动下,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已广泛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有助于大幅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不光如此,新型工业化也意味着绿色低碳的工业化,不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更大竞争力的切入点,也是催生新产业的动力源,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在工业体系中,我国现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走俏海外市场,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新型工业化正产生积极效应。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呈现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趋势。一方面,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强推高端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借助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和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新调整,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开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常会作出具体部署。可以认为,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是当前的重要目标任务;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是加力推进的两大着力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首要之务是坚持创新引领,构建高水平自主可控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大力攻关,尽快消除“卡脖子”“掉链子”风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如此,凭借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先导,改造提升在制造业占比中超过80%的传统产业,巩固延伸高铁、船舶、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特色领域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未来产业,才会有更有力的支撑和更可持续的动力,推动中国制造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而形成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毫无疑问,这对于当前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者张德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政邦智库研究员)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