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 11:33:40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王琳
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正草案)》。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专利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专利申请和审查制度,提升我国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与有关国际条约的衔接,着力发挥专利法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新赛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保障和支持创新的法治环境。
中国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主要是作为知识产权消费大国的角色活跃于地球村的。40多年来,中国巨大的市场,事实上给以美国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输出大国贡献了巨额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市场繁荣和经济飞跃。
随着社会进步,国力提升,观念更新,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审时度势后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智造大国转型也已成多数共识。知识产权领域的“买买买”,逐渐也有了自主研发、创造、产出和转化运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研发能力实现大幅跃升。2010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已赶超美、日等国,列全球首位。2012—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7%,高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4%的平均增速;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近2倍,同样居世界第一。
另据10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披露,截至去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1%,专利申请积极活跃。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奖评选中,中国获奖企业数量连续2年位居第一,且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涵盖医疗卫生、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专利创造大国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从过去更多依赖进口,到现在以自主为主;从过去更多的“撒银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强里子”“赚银子”;这一路谓之“筚路蓝缕”恰如其分。但专利数量并不等同于专利质量,专利创造也并不等同于专利转化。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一样,专利领域同样存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迫切需求。
从立法到执法,全方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正是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基础性举措。专利法实施细则是保证专利法有效实施的重要配套行政法规,是对专利法相关规定的进一步细化。
这次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主要涉及专利审查制度完善、专利保护的加强、“放管服”改革要求的落实等。相比起立法更关注原则,执法多针对个案,“实施细则”实则是沟通立法与执法,让执法更具规范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一环。
如专利审查制度的完善,指向的正是要提升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的专利维权案,屡屡出现在专利申请时审查合格,而在诉讼中又因不合格被认定专利无效的情况。统一专利审查标准,将有助于减少彼时“合格”事后又“不合格”并被无效的前后矛盾现象,从源头上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讼争,使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更高效和更有针对性。
以法治为基石,筑发展之高台。此次国常会通稿中也特别提到“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保障和支持创新的法治环境”。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这一全流程中,保护处于核心位置。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正是专利保护的基石,也是专利高质量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