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通时合变,多举措绘制经济“送秋牛图”

2024-09-26 21:22:10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崔向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时值秋分,分析人士指出,会议让人想到中国历来“秋分送秋牛图”的习俗,意在呼应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景。

政邦智库组织联络多名研究人员,围绕会议中提到的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房地产市场、涉企执法、农民增收、选人用人风向标等方面进行详解。

解读一:关键要呼应关切,增强预期,提升信心

会议原声:

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智库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政邦智库研究员樊建民认为,此次会议开得非常及时,为全面完成今年中国经济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特别是会议聚焦发展和民生两件大事,提出的一系列顺民心、合民意的发展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破难点、抓重点的组合拳,必将击中要害,为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高明勇分析指出,此次会议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从议题设置层面看,这些意见高屋建瓴,凸显顶层设计,更是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真实问题给予权威回应。从各方反馈来看,各项议题都很“实”,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问题,围绕当前社会运行的现实问题,都给出了切合实际的决策判断和指导意见,这些意见几乎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引起较大的反响,结合之前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以及近两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说会议传递出来的主旨在于增加确定性,增强预期,提升信心。

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一直是普通家庭的重要关切,结合会议的相关表述,高明勇认为一些新提法值得关注和期待,比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比如“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中的“严控增量”,都明确了相关的政策口径。可以预期,会议结束后将会有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出台,落实会议精神,也更有效地推进各个议题的落实,该规范的规范,该降温的降温,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市场理性。

解读二: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会议原声:

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智库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政邦智库研究员张德勇表示,加大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应注意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的有效正向传递。也就是,宏观层面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无论是有效落实存量政策,还是加力推出增量政策,都应切实回应企业与民众的关切,更加有针对性,进一步提升企业和民众的政策效果获得感,推动涉及微观主体的经济数据有效改善,如居民收入、就业数据等,切实向好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从而,以微观主体为重点,改善社会整体预期,进一步增强经济向好信心。

解读三:集中发力让民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会议原声:

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智库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政邦智库研究员刘英建议,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力作用,通过政策组合拳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房市回稳、股市上涨、汇市平衡。

从财政政策上,要发挥好更大量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要作用,起到跨时空腾挪资金的效用,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从货币政策上,降准降息和创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增长。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为中国货币政策打开更大空间,日前央行降准50个基点,今年有望三次降准,共释放3万亿元中长期流动性资金。

股市对政策发布给予了数年来最大涨幅的回应。此次央行首次创设首期3000亿元股票回购转向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及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通过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加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央行创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本身也会与证监会的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一道,为股市注入中长期可持续资金流入起到宣誓性、引领性、撬动性作用。存量房贷利率降低50个基点,3000亿元保障房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100%由央行提供,支持银行购买房企的土地,延长金融16条和经营性物业贷款等政策,推动房市回稳。

从汇市平衡来看,美联储降息,美元指数走低,推动人民币走强,无论是企业出国并购重组,还是国民出境旅游,人民币都更值钱,出口企业也要为人民币升值做好外汇套保。人民币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可期。

总之,股市、房市和汇市的回升,鼓起的是民众真金白银的钱袋子,推动的是投资的增长,刺激的是消费回升,拉动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读四:确保企业不因执法“风向”变化而陷入困境

会议原声:

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智库解读:

知名法学家、政邦智库研究员王琳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是法治化营商环境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内容。涉企执法、监管不规范,企业家的信心就无从恢复。有些地方在执行宪法、法律和中央政令上,容易出现夸大解读、矫枉过正。今天把企业家当成“小甜甜”,明天把企业家当成“牛夫人”,这不是“规范执法”,更不是“严格监管”。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就没有确定性可言,也谈不上可预期。

王琳认为,我们不是没有规范,比如,“公开公平公正”一直在说,但有些政策、有些部门、有些地方执行不好。地方经济发展内卷加剧,土政策凌驾于上位法之上的情况也屡有发生。以“公正”为例,“进一步规范”,就是要确保政府在执法和监管过程中,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一视同仁,不搞差别化对待。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应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

王琳举例说,在项目招标、政府采购等活动中,严格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杜绝因企业身份背景不同而设置不合理的门槛或给予特殊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比如,监管部门的执法行为应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不随意改变监管方式和力度。经济好的时候,不随意打压;经济不好的时候,也不需要法外“施恩”。

当下,只要在某地发现有超越法律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优待举措,不管是对国企还是对民企,不尊法、不规范均意味着此地的法治环境不佳,企业应避而远之。进一步规范的难点正在于,如何与一些地方的潜规则和土政策进行博弈,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执法部门或监管部门的“风向”的变化而陷入进一步的经营困境。好的期待则是,通过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使企业能够稳定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企业的活,促进市场的繁荣;通过企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

解读五:强化农民保费补贴的精准度和效率

会议原声:

要切实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关心农民增收,抓好秋冬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智库解读: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鸣认为,会议相关表述为农业领域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应当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政邦智库研究员何可教授表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稳定与繁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极为关键的一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亦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未来,为进一步确保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有必要积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强化碳交易效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可尝试构建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将农业碳交易作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一方面,支持分散的小农户通过联合或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申请核算农业碳减排量或碳汇量,提高参与碳交易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农业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如碳汇贷款、碳信用保险等,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的同时,增加农业碳资产的流动性和吸引力。此外,可探索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业碳交易平台,利用其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碳交易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二是融合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农业新生态。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农业新生态,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和管理。通过智能传感器收集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结合天气预报信息,实现灌溉、施肥的自动化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各地可强化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本地农业特点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生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极端天气、病虫害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农户的收入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由此,创新农业保险机制,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可进一步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以确保农户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可获得充足的经济补偿,减轻损失。同时,还可强化保费补贴的精准度和效率,进一步降低农户的投保成本。

解读六:提升风险化解能力是选人用人的必答题

会议原声: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担责、敢于创新,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要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智库解读:

重庆理工大学教师、政邦智库研究员刘洪英表示: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迈入“乌卡时代”(VUCA,即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和风险社会,持续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化解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下广大党员、干部的必答题。

正如先贤梁启超所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时代迫切需要干部更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可进一步用好能上能下的机制,优化完善正向多元的激励机制,做到“先激后励”,让想干事、肯干事的人精神上受鼓舞、物质上得奖励、事业上有进展;考核评价机制可更多元,让“躺平者”“不敢躺”“不能躺”“不愿躺”,让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人尽早挪位置;事后的相关问责机制,应更为审慎,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放下包袱、抛弃顾虑,甩开膀子、大胆作为。(完)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

责编:朱小二 PN336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