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 15:15:44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于辛乔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组针对“卖惨”主播的调查,有的当事人的人设是单亲爸爸,靠发布家庭变故、无奈抱娃送外卖等“卖惨”视频吸引数十万粉丝,但本人并不是外卖骑手。也有主播通过扮演贫困果农、“恶意”水果收购商,借此销售水果百万元,但最终被曝货不对板。警方经调查,发现了一条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后端农产品供应,无底线“卖惨”博流量获利的灰色产业链。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网络空间同样如此,一些网络乱象屡见不鲜,真假莫辨,防不胜防,不胜其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还出现一些渲染低俗恶俗的现象,还有一些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鱼目混珠,一些短视频号,虚假摆拍,恶意营销,抄袭内容不讲“武德”。
尤其是伴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适用领域越来越宽广,作为“工具”的AI,也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群提供了便捷,利用AI生成合成技术制作发布虚假信息,比如一些利用“数字人”进行诈骗的现象。
日前,中央网信办连续发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剑指网络乱象,涵盖八大领域:挑起极端对立,AI技术的滥用,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涉企网络“黑嘴”等。此次行动提出聚焦“三大功夫”:在破解难点瓶颈方面下功夫,强化源头管理和基础管理;在治理创新方面下功夫,针对性细化每个专项打法举措;在维护网民权益方面下功夫,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违法行为。
这三个维度的“功夫”,其实就是将这些网络乱象作为治理核心,既是直面现实问题,回应民众关切,也是有力推动数字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致力于一个清朗有序的网络生态,一直是网络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注定任重道远,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攻坚战。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也给治理带来相应的挑战。
在现实操作层面,挑战并不容乐观。比如,当下很多人都在使用AI技术,为工作和生活带了诸多的便利和乐趣,而如何整治“滥用”,既需要正向引导,及时提升规范化的能力,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强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也需要精准打击,整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
再如,AI生成内容相关技术依然在蓬勃发展中,如何在鼓励创新与规范使用之间寻找平衡,如何规避那些误判,也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并且,不少媒体报道的平台算法推荐,如何在界定显性的“技术算法”与隐形的“动机算法”?如何确定“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的治理颗粒度?
2月21日,中央网信办在贵州贵阳召开全国网络法治工作会议,指出网络法治工作要突出抓好主题主线、着力强化网络法治统筹协调,以“网信为民、法治担当”为主题主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努力方向。
治理网络乱象,主管部门一直在行动,效果也立竿见影,持续推进,也为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多维行动提出新的课题。从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保护公众信息安全到护航企业顺利成长,从众声喧哗的法治边界到公序良俗的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标本兼治,及时纠偏,构建规范,这是明确的行动思路。
如此,唯有多方协同共治,方可共期天朗气清。(完)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