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16:12:24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高明勇 政邦智库研究员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北京市海淀区再次“破圈”传播。
这是北京“举全市之力支持海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最大亮点之一,是期间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活动,以“积淀·涌现”为主题,举行100场主题演讲、20场圆桌对话,发布约50项重磅成果。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从“积淀”到“涌现”,海淀何以持续“破圈”?
1、活力在“淀”
2025,人工智能注定成为“主角”:从DeepSeek横空出世到央视春晚上机器人边扭秧歌边舞手绢,从“杭州六小龙”成为刷屏议题并由此引发各路追问,当长三角和大湾区风起云涌,不少媒体将北京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北京在“忙”什么?
其实,在这场人工智能的升级竞赛中,北京,特别是海淀,已经先行一步。在DeepSeek火爆后,不少媒体突然发现,北京市海淀区早已是AI产业的隐秘高地。早在春节前的1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点赞”:北京海淀基本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报道显示,截至发稿,北京市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居全国前列。其中,海淀区备案大模型74款,占北京全市70%,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技术体系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对“增长的逻辑”的解释,经济活力体现为人们在商业可行性方向上表现出的创造力或想象力的程度,换而言之,也是创新能力或创新欲望。进而牵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地方的经济比另一个地方的经济更有活力?
他认为“正确的东西”是必需的。问题在于,对于国家战略下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而言,哪些是“正确的东西”?这些不单单是发展经济学要面临的现实课题,更是区域发展必须正视的“求解”。
“正确的东西”有一点可以肯定,区域的经济活力之源,在于资源禀赋的“积淀”,得天独厚,厚积薄发,点滴之力,久久之功。不久前,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市辖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海淀区在市辖区中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达404家,深圳南山区以310家紧随其后,深圳宝安区以277家位列第三。
表象看,经济活力有赖于产业密度、资本密度、科技密度、创新密度的积淀,深层次看,则是政策密度、人才密度、交流密度与教育密度的积淀。这八个维度的“积淀”,是海淀的独特价值所在,也是有别于国内其他主要科创区域的最大比较优势。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坐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7所高校、14家AI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3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和1.23万名人工智能学者为基底,构建全栈产业链布局……这些都是海淀生生不息、持续发力的活力之源。
产业密度视角看,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指出,北京以20家企业数量领先,占榜单数40%;上海9家,深圳8家,广州4家。其中海淀区上榜企业15家,占北京市上榜企业75%。
人才密度视角看,有招聘机构最新数据显示,从AI技术人才需求的城市分布TOP10来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21.17%、20.54%、16.42%。而根据《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2022》,北京AI人才占全国的24%,排名第二的就是杭州,占16.53%,深圳则占6.18%。作为高校汇集与科研机构林立的海淀,更是重中之重。
“隐藏”在活力背后的“政策密度”尤其不容忽视,《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透露,海淀区计划2026年实现具身大模型在万台机器人上的融合应用;《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指出,海淀计划每年安排攻关投入、算力补贴、数据奖励、场景支持等专项资金支持,致力于发展未来产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2、潜力向“海”
如果说经济活力取决于不断“积淀”的话,那么,发展潜力则需要考量科技创新的“涌现”能力,即如何拥抱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潜力之源,在于抢抓机遇的“碧海”。
一个城市或区域要快速成就科创奇迹,首要在打造关键要素的“碧海”。此前,政邦智库在江苏常州理想汽车基地调研时发现,当地流传着著名的“一小时出行圈理论”和“四小时产业圈理论”。“一小时出行圈理论”,即以常州为基点,向四周出发,一小时内可覆盖的城市,几乎是长三角地区大部分的“资源优秀城市”。“四小时产业圈理论”,即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在常州周边,4个小时之内,基本可以配齐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零部件。这两个“理论”的背后,就是关键要素的集聚能力。
关键要素的高效集聚、精准供给和及时配送,能快速提升整体的运行效率。就在3月2日传来最新消息,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再次实现扩容,智算规模突破10000P,成为北京最大、国内领先的超大规模高性能单体智算集群,将有力支撑各类创新主体万亿参数级通用基础大模型一体化训练和推理。
算力就像电脑的“体力”,算力越高,处理数据、运行程序的速度就越快,同时能干的“活儿”也就越多。据悉,围绕10000P智算底座,海淀区将加快构建智算产业生态,在海淀北部建设应用牵引加速区,深化“一南一北”AI生态圈建设,打造人工智能全景赋能第一城。
关键要素齐全之后,则是打造服务体系之“碧海”。海淀区的“秘诀”,是构建“区-街镇-园区”三级孵化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设立“财金协同专项支持行动”,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匹配企业融资需求,2024年累计为1832家企业贴息7748.9万元,融资担保基金累计为3289笔项目提供再担保服务,担保规模达116.9亿元。
在2025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海淀区计划拿出共计368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及更新改造的空间,并发布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
能否打造关键要素的“碧海”,考验的是经济发展“快不快”的问题,能否打造服务体系的“碧海”,考验的是经济发展“好不好”的问题,而能否打造营商环境的“碧海”,考验的是经济发展“远不远”的问题。
在《2024年海淀区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将“海淀服务”品牌细化为三个维度,更高的“海淀效率”,更快的“海淀响应”,更暖的“海淀温度”——值得关注的是“海淀响应”: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前瞻发现新技术、新业态的萌芽与迭代趋势,发展服务诉求响应快速,要素匹配、生态服务与政策牵引有力,与未来产业同向而行,确保对新经济的包容度、牵引度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海淀区联合京能集团、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兵团十三师新星市、克拉玛依市、张家口市等多个算力资源主体,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旨在实现算力资源池的统一调度,促进跨域算力资源柔性互通,有效提升算力资源利用,为高校院所及人工智能企业汇聚提供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从“资金扶持”到“生态搭建”,“注重服务”到“抢占未来”,海淀正在打造全方位的立体护航系统,助力企业创新成长。
3、动力谋“首”
动力之源,在于战略布局的“势能”。对于海淀来说,体现在如何立足首善之区,优化首要决策,蓄力首发经济,将势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能。
2025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回顾小米过去15年的创业历程时感慨说,“小米是土生土长的海淀企业,真心感谢海淀这片创业的沃土。”他表示,过去15年,小米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也曾遭遇发展瓶颈,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负增长,内外压力巨大。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小米在去年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增速超过30%,并预计今年将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雷军从企业家视角对海淀,对中关村的打量,更具有“决策”维度的启示:中关村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本质上就是创业精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关村在过去40年中抓住了从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每一次机遇,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企业和领军企业。”
长远视角观察,多数城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招商引资模式,而时至今日,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米与海淀的关系可以看到,本质上说,招商引资已经升级为政府参与产业投资和布局,政府以产业投资人的思维参与创新,不仅仅为企业纾困解难,更是与企业共同成就。
以城市之名向企业致敬,也是追求城市与企业的共生共强,城市与企业之间,将更多呈现为创新生态的系统进化,创新共同体的共建迭代。
雷军的持续“破圈”与海淀的持续“破圈”交辉呼应并非偶然,无论企业还是城市,面对未来,“人”的因素都将更加凸显,如何吸引人才必然成为更为炽热的赛道:找人比找项目更重要,招人比招项目更重要——青年人才、企业家、顶尖人才、投资家、科学家等人才,必然成为汇聚新动能的核心要素。
3月29日,在人工智能主题日专场论坛——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海淀区正式发布“中关村AI北纬社区”,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构建10万㎡以上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承载区,赋能空间、产业、人才、企业服务等四大类共9项市、区、园叠加政策,符合条件的AI企业可免租入驻,最高享受三年全免费的租金优惠,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发展。
据悉,该社区旨在破解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经营成本高、配套保障不足等难题,力图“让科学家专注创新,让创业者轻装前行”,全力护航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加速人工智能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海淀区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战略腹地。
还有一个因素同样在逐渐凸显,就是交通的力量。以高铁、飞机为代表的大交通格局,正在逐渐解锁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的交通圈,重构北京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随着京张高铁、崇礼铁路、津秦高铁、京哈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唐城际铁路、津兴城际铁路、怀兴城际铁路廊兴段等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这也意味着,海淀的“破圈”效应将进一步外溢,区域协同、产业协同,乃至辐射全国。
源自中关村,立足中关村,成就中关村,这就是海淀的核心价值。
活力在“淀”,潜力向“海”,动力谋“首”,这就是海淀的重要启示。
从不断“积淀”到持续“涌现”,从创造“奇迹”到打造“高地”,这也是海淀的未来方向。(完)
作者系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