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9:11:10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肖超
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会议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力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策措施,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稳就业稳外贸,着力促消费扩内需,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就业”“稳经济”,既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议题。在不久前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这些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与可能。
可以说,这个预期目标的设定,既凸显了“稳就业”“稳经济”在当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质量的高低,对观察经济形势的走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测量维度;另一方面,经济也是就业保障的蓄水池,经济数据的微小变动,都密切关联着无数人的“饭碗”以及家庭生活的水平。
就像政府工作报告中阐释的那样,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体现了在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背景下,加大稳就业力度的要求。
当然,“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实现这两个预期目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面对一系列或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外部因素,不仅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打好部门“配合仗”。
目前,“稳就业”“稳经济”的各项措施陆续推出。据悉,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50亿元,支持地方实施1008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吸纳12.3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3月27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方案,推出一揽子举措加力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从2025年起到2027年底,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就业岗位挖潜扩容,面向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各地也已开始陆续推出相关措施,以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扩需求、稳主体、惠民生、防风险谋划推出了28条政策措施。其中特别提到,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豫荐未来青春启航”等服务活动,实施学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力争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为大学毕业生开拓有效就业岗位50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17.5万人。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中指岀,到2030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1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劳动者100万人以上,失业水平有效控制。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强调,相关举措一旦推出,要直达企业和群众,提高落地效率,确保实施效果。对“落地效率”和“实施效果”的强调,是面对现实积极作为的务实体现,也在考验着公共管理层面的执政谋划和执行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前一天(4月17日),国务院以“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为主题,进行第十三次专题学习。李强总理在听取讲解和交流发言后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相应的客观条件,但也有很强的主观属性,市场预期便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也是预期经济。并且,从治理的角度强化“预期”的重要性:“要深刻把握预期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改进宏观经济治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如何在“预期管理”中提高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实现稳就业稳经济?专题学习会上,也在政策时机、政策重点、政策力度等方面表明态度。
强化“预期管理”,就是让政策更有效力,更能直达企业和群众。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