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14:59:46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易宸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从全球范围看,人工智能不但是一场科技革命,更是一场应用革命,“人工智能+” 行动则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近两年来看,中央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在持续发力,有效推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首次指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这意味着,在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在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抓手的新质生产力格局。
部委层面,同样新招频出,实招不断。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5月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重点任务包括推动算力互联在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智能制造、远程医疗、视联网等企业级场景,以及智能驾驶、云渲染、云电脑、云游戏等消费级场景应用。
从业内反馈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连续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6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提出要塑造应用优势。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重点行业落地部署,加快凝练应用场景需求,加快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变革生产管理模式。培育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服务商,加快推动行业专用大模型落地应用与迭代升级。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部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通知,确定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专门指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自年初杭州“六小龙”(指6家总部位于杭州的科技企业,分别为宇树科技、深度求索,加上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火爆以后,各地在人工智能赛道明显加速。3月初,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随后,广东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印发《数字广东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大模型研发及场景应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与之同时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作为北京“举全市之力支持海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举办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活动,以“积淀·涌现”为主题,举行100场主题演讲、20场圆桌对话,发布约50项重磅成果。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一次性推出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1亿元语料券,并配套最高5亿元连续性资金、最高5000万元项目补贴等12条重磅举措,从算力、模型、语料等多个维度,全面加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设,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这种语境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跃马扬鞭。根据《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2024年,我国开发或应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同比增长27.4%,有力支撑人工智能训练和应用。在数据技术领域应用大模型的企业和在数据应用领域应用大模型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57.21%、37.14%。今年以来,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
同时,也应注意到,如何从“快”向“好”,需要同步推进。根据赛迪研究院《2025高质量数据集研究报告》,当前我国正加速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创新发展,但是仍然面临数据存量小产量低、数据集质量良莠不齐、缺乏主流高价值数据引领、数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比如,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构建还面临诸多瓶颈,其中之一就是感知系统和控制算法深度开发不足,且用于训练迭代的实际场景数据积累不足等。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作为企业,需要尽快加大科技研发,着力创新,尤其是国有企业,不断开放场景。伴随着人工智能场景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和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相关的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也将日益凸显,协同治理问题也将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被灵活运用,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了不少虚假信息传播等乱象的温床。为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在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而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将在9月1日同步实施。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释放,还需要进一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应用场景密切结合,不断解决痛点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亟需协同治理与场景开放并驾齐驱。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