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0:49:31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政邦智库研究员 于辛乔
9月1日应该是个“节点”,估计还会有不少人开启新一轮的“社保焦虑”。
“社保焦虑”从何而来——此次引发关注的起点,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
《解释(二)》共二十一条,预计9月1日生效,备受关注的是第十九条,简言之就是,无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如何约定不缴社保,法院都会认定无效;若用人单位“按约定”未缴纳社保,劳动者离职时要求支付补偿,打官司会胜诉。
部分自媒体在进行解读和传播时,称之为“社保新规”,或宣称“9月1日起,全民交社保”,或“自2025年9月1日起必须缴纳社保了!”乃至有人误解为此前并非强制“参缴社保”,9月1日开始“强制”。事实上,早在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和2011年施行的《社会保险法》中,就有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表述,并不属于新鲜事。
原本“正常”的司法解释,为何会众说纷纭?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解释(二)》面临着理想规则与现实规则/潜规则的问题,也是学术理论中所说的“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背后是劳动者现实需求与“社保扩面”之间的落差。尤其是对于2亿灵活就业人员来说,他们大多灵活分散、流动性强、用工关系复杂,同时注重眼下现金收入,也为更担心社保成本上升带来的后果。
公众的关注是有价值的。本次的“社保大讨论”,也不失为一次向大众科普的好机会,同时有助于审视社保改革的成果和挑战。目前,政策、企业、学界都在不断探索新保障方案,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型就业形态。
“社保焦虑”,更多的还是现实层面的各种猜测。一方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会涉及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少报道援引《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4》的数据:2024年,在社保缴纳基数上完全合规的企业只占28.4%。约七成企业都存在不缴或少缴的情况,其中又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它们在我国市场主体中的占比达到了90%以上。
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等现象的凸显,社保的给付压力也随之凸显。据人社部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5.34亿人中,在职参保职工3.87亿人,离退休人员1.47亿人,抚养比为2.63:1,而这个数据在2010年还是3.16:1。
这些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从社会心态或社会预期上看,网络上经常会流传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缴社保的声音,其焦虑就在于“自己日后退休时能不能拿到钱”。对类似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这类新形态就业者而言亦如此,相比未来的养老保障,眼前的现金收入才是最迫切的。
问题在于,“社保焦虑”如何缓解?刚性的法律规范与柔性的社会心态之间,是更为韧性的中间地带,无论地方政府还是诸多企业,都有各种不同尝试。
比如外卖骑手群体的社保试点推进,就是个很好的样本。骑手群体横跨城镇、城乡两套社保体系,且流动性强、跨省就业显著,如何解决社保福利问题较为棘手,但必要性很强。
近年来,外卖平台、相关部门和地方开展各种灵活探索。比如京东所实行的“全职骑手+五险一金”,保障力度强但门槛较高,目前覆盖15万人;美团推动的“参保补贴”模式,门槛低、覆盖范围更广,今年在全国推广普及后大约覆盖百万骑手。
以美团为例,在7月17日举办的“骑士节”上,美团宣布面向骑手全面升级四大保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保,今年年底养老保险补贴将推广全国,预计覆盖超过百万骑手,骑手“工伤险”从7月1日起扩大范围至17个省市,由美团全额缴费。据《工人日报》报道,美团此前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城区试点为骑手补贴养老保险。据试点方案,对当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相关缴费基数下限,且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该条件的骑手,美团以相关缴费基数为基准,补贴50%的费用。初步估算,站内约80%骑手可立即获得补贴资格。
客观来看,此前社会舆论对于骑手参保与外卖平台存在相应的误解。直至今年骑手社保创新逐渐落地,以及这场“全民社保大讨论”,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问题开始被认真审视。
但破除“社保焦虑”的关键,是要兼顾劳动者意愿和普惠性,尽可能扩大保障覆盖面,用创新制度为新就业群体解决“后顾之忧”。从这个角度看,“参保补贴”的方案不失为一个好试验。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新探索。比如,频频被媒体、自媒体提及的深圳,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推出补贴办法,不管是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还是灵活就业的个人,包括一些公益性岗位,都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还有苏州,推出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险种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费补贴。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刊文分析,于个人而言,社保是“生存底线”,不是“可选附加项”;于企业而言,社保是“未来入场券”,不是“合规负担”;于国家而言,社保是“社会稳定器”,更是“消费催化剂”。“消除疑虑,除了凝聚共识、善加引导外,还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主动作为,让司法实践的执行力度足以消除现实顾虑。”
总之,与其纠结“能否少缴”“如何少缴”,不如专注“如何平衡好灵活性和规模性”。消除就业者,尤其是灵活就业者的“社保焦虑”,注定任重道远,尚需各方积极作为。(完)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