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4:07:14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
“人工智能”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风口”,不仅仅是变革性变化,乃至颠覆性影响。
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革命性跃迁”“深层次变革”“智能社会新形态”等表述,彰显着推进力度的空前。文件不仅系统布局“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和8大基础支撑能力,更划分了三个阶段的梯次目标。以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为例,到2027年,超70%;到2030年,超90%;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纵观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以国务院2017年《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为参照,可以看到人工智能赛道的突飞猛进。当时文件也设定了三个阶段的梯次目标,从可量化的维度看: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度)》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3.9%。2024年9月,国家工信部披露,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
正因为此,8月26日《意见》发布后,引起一波关注热潮,各种解读与预测层出不穷。在人工智能不断升温的当下,不管如何解读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就在前一天,8月25日,“蕨”——钉钉十周年暨AI钉钉1.0新品发布会在杭州举办。会上钉钉发布8.0版本,被认为是“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规模最大的协同办公APP正式走向AI原生。”在钉钉CEO无招的主旨演讲中,“重构”成为高频词之一:“重构一个新的生态”“对全球化能力进行重构”“用AI重构解决方案”“通过AI对客服场景进行全面重构”“用AI重构全新营销服务场景”“重构工作方式”“重构学习方式”“全面重构智能硬件”等。值得注意的是主题词“蕨”,作为地球上最早的高等植物,“蕨”的生命韧性极强,代表着生命系统的真正成型。或许,这也是“人工智能”的意象,意味着一种“重塑”。
此前我邀请传媒研究学者方平凡探讨传媒业“进化之道”时,他也提出“所有行业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因为“人类文明正在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时代,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人工智能将引发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划时代变革。”
从“重塑”到“重构”再到“重做”,都昭示着“人工智能+”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也不仅仅是商业领域,从观念认知到社会心态,从生活方式到工作方式,一切都将不再一样。
《意见》提出,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在现实应用层面,钉钉释放的信息,不仅仅要“定义全球的新工作方式”,还在教育、销售、客服三个场景中推出了AI解决方案。
从政策端到行业端再到企业端,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高度契合,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人工智能+”不能视作简单的技术加持,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性变革。
如何有效推进“人工智能+”?如何规避“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除了不断实现“工具”层面的技术迭代,更在于升级“使用工具”的“大脑”。就是说,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要有“重构思维”与“重塑精神”。
“重构思维”意味着要具有系统性、生态性。一直以来,人工智能的问题经常容易陷入“科技”与“人文”之争,如“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追问与假设等,行业内也流行“科技向善”的标榜。此次《意见》专门提到“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正如钉钉十年之后的“亮相”,不仅颠覆很长一段时间“办公软件”的印象,更是对自身业务边界的一次“重构”,塑造深度融合包括教育、销售、客服等在内的“生态平台”。AI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切换为企业的“连接”与“融合”能力,在开放的AI生态体系中强化自身的新坐标。而系统性和生态性,无论是政府端还是企业端,都将是必然面临的关键命题。
“重塑精神”意味着要具有共生性、普惠性。日常中提及AI,更多的人则是担心,AI时代,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变革,是否也意味着大面积失业的开始?如何让AI放大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的同时,更多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人的能力”的拓展与释放,而不是“被取代”?除了重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意见》更注重AI的共生与向善,提出“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展人工智能在“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并强化AI普惠共享的功效,“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可以说,融汇共生性与普惠性的“重塑精神”,是驾驭“人工智能+”的基本保障。
唯有重构认知框架,重塑价值追求,“人工智能+”所致力的方向,方能从迎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到来,到真正“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