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09:29:12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高远 政邦智库研究员
企业“出海”(即企业的全球化运营),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热门议题。
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会议指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协同联动,统筹法律、金融、物流等领域服务资源,丰富服务产品,构建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增强商协会服务功能,培育一批跨境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服务机构。
事实上,从政府到企业,从智库到媒体,一场全方位的“出海浪潮”已然袭来。不仅仅企业在忙“出海”,与之相关的协会、智库、媒体等机构,也都纷纷忙碌起来,包括不少政府部门都在助推企业“走出去”。从北京到上海,从西安到深圳,与“出海”相关的论坛屡见不鲜。
此前,政邦智库在调研中发现,中国企业“出海”,热度与难度并存。一方面,企业“出海”有积极主动之举,有被迫应对之举,不少制造类企业随着产业链的变化,随之在海外落地。另一方面,“出海”并不轻松,也面临诸多挑战。
大而言之,企业“出海”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政邦智库一项关于中资企业海外营商环境分析与本土化传播策略应对的调研报告显示,某些国家对中国政策的误判解读将直接影响中资企业在当地生存的外部环境。
小而言之,企业“出海”也面临一系列诸如法律法规、风俗人情等因素的适应。调研中,某民营工程类企业负责出海业务的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出海”看上去简单,实际上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和“磨合期”,有时也需要交一定的“学费”,从企业管理看,最为突出的是人力问题,“走出去”以后,如果大量采用海外工人,存在技术能力不足,语言交流困难,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全部采用国人则不现实,成本很高,工作签难度也大。
“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增强商协会服务功能”,这一举措直击企业痛点,得到不少企业出海事务人员的积极反馈,认为此举有望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降低出海的整体成本。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还需要来自社会层面的联动与推进。
——需要来自企业层面的正确认知。研究者林雪萍经过大量田野调查,撰写出海纪实与行业分析的作品《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提出企业出海需要拓展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在内的“三重空间”,提升组织大变革和供应链属地化“两种能力”,出口强调的是贸易能力,它可能只需通过本地代理商就可以避开所有的文化差异问题;而出海强调的是海外工厂运营能力,需要直接面对当地的法规和文化,产生交融的企业,才能谈得上“真出海”。“中国企业全球化,是要在每一个当地都建立充满生命力的公司,而不是特别像总部的子公司。”“走出去”不仅仅是技术、产品、品牌走出去,更是服务、理念、文化的走出去,牵一发动全身,一着不慎,很容易招致水土不服。
——需要来自咨询层面的科学参谋。企业“出海”涉及方方面面,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事无巨细地重新学习与摸索,这方面不少涉外性咨询机构可以适时互补。无论是行业、产业的市场分析,还是落地国的法律法规分析,以及对当地营商环境的理解,如能充分发挥智库的参谋作用,企业“出海”无疑能事半功倍。
——需要来自媒体层面的有力辅助。9月9日,“第二十五届投洽会·凤凰网梧桐夜话”交流晚宴在厦门举行,期间,数十位政商学界领袖齐聚一堂,以“浪潮之巅 投资未来”主题展开高端对话,围绕“新质生产力”、“绿色经济投资”、“全球投资策略”等重大议题贡献具有影响力的前瞻观点及趋势洞察。而这也是媒体参与企业“出海”的一个缩影。
调研中发现一些共识,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打破西方影响力垄断的过程中,媒体的角色认知被严重忽视,并非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而是连接政府、企业与海外的“战略节点”和“独特纽带”。
同时,不少媒体积极在海外布局,深度服务企业“出海”。有中东事务媒体机构表示,一方面,需要借助本土化采编团队(如熟悉当地语言,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熟悉当地政府沟通逻辑),将中方的合作理念,中企的负责任投资案例等精准传播,避免信息的“过滤失真”,另一方面,将当地决策层的真实需求(如产业升级、就业保障)、对合作的顾虑(如本地化合规、文化适配)等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和中资企业,为政策制定、项目落地提供“一手情报”。
总之,从“走出去”到“走得好”,中国企业出海亟需政府、智库、媒体与企业自身形成合力。唯有通过专业化、体系化的跨境服务,才是支撑这一战略转型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跨越文化鸿沟与市场壁垒,让“出海”行稳致远。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郑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