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业务“一网通办”为何至关重要

作者:马亮
2018.04.14

政府改革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要办好两件事: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

轻起兰花指,细敲小键盘,“中年少女”的网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到政府办事,是否也可以像这些人购物那样,“能用网购解决的坚决不去实体店”?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如何最大程度地便企利民,是各级政府需要着力探索的方向。

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一网通办”被列为“放管服”改革的“六个一”之中。最近总理在考察上海自贸区时,特别留意“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的改革进展。在他看来,“一网通办”看似小事,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大举措。要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总理指出,政府改革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要办好两件事: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

所谓“一网通办”,指政府部门将原来在多个窗口分别办理的审批部门和审批事项,转为由每个窗口综合办理。这样一来,到政府部门办事的企业和居民就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挨个跑窗口,而是可以“一站到底”。

显然,这种行政改革是企业和民众的福音,因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将会更加流畅、便捷和高效。与此同时,“一网通办”也使行政相对人(编者注: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不必多次提交重复资料,也不必在不同部门之间疲于奔波。

“一网通办”在不同地区虽有不同做法和叫法,但都反映了政府行政服务的流程整合和质量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一网通办”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网通办”需打破部门藩篱和业务边界,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兼容,并使窗口单位可以对外发出“一个声音”。与此同时,窗口单位的受理人员也需要获得充分授权,并且能够跨业务提供综合服务。

由此可见,“一网通办”的实现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更主要还是政府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因此,“一网通办”不是最近才提出的要求,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由来已久的痼疾和难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政府会如此关心“一网通办”这个看似很小但实则关乎政府服务“任督二脉”的关键环节。

为了推动“一网通办”等“放管服”改革尽快落地,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着力改进。

首先,应该在地方政府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有效性的改革模式,并在区域乃至全国去推广。目前“一网通办”的改革仍是以各地探索和创新为主,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模式。但是,还有许多地区仍然迟滞不前,改革的动力严重不足,改革的手段乏善可陈。因此,除了来自横向竞争的倒逼以外,自上而下地标准化仍然是尤为有效的路径。

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的内部业务流程整合,并逐步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政府”。一方面,这需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使纳入一窗、一网和一号去办理的业务量减少,而不是把冗余和不必要的审批业务重新打包;另一方面,要打破各个部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长期存在的“数据孤岛”,真正使“数据跑路”取代“群众跑腿”。在这方面,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并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推广提供了标本。比如,武汉市在区县政府成立行政审批局,将所有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业务都归拢纳入该局,从而一劳永逸地实现了一体化。

最后,在推动“一网通办”的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授权和培训。如果只是将各部门的审批业务汇总在一起,而没有将其予以授权到具体办理的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那么这同过去政务大厅的做法并无二致。因此,应着眼于窗口单位的办事人员培训和授权,使其有能力和有权限去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专业高效的综合服务。(作者马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