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作者:于平
2018.06.01

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最大动力,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所在,关乎国家发展全局。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从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传来的讲话,瞬间刷屏。

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最大动力,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所在,关乎国家发展全局。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海水稻”就是典型一例。“海水稻在全国六地同时进行插秧拓荒”,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代表,被时代铭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做客凤凰网《舍得智慧讲堂》,他在稻田旁说:“海水稻如果扩大到1亿亩,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年粮食总产量。”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谓,盐碱地土壤盐分过高,一般作物难以正常生长,也正因此,盐碱地一度被认为是“农业荒漠”。但是,就是在这片“农业荒漠”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却书写了奇迹。

“海水稻”正是中国科学家长期以来坚持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更多像“袁隆平们”这样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优秀科学家,同时更需要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变革,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科研体制中解放出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科研体制改革是持续释放人才活力的根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这些话语,道出了许多科研人士的心声。

创新就是生产力,人,是创新的核心所在。要激发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创新活力,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砍掉一切有碍创新的繁文缛节,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如此才能使国家创新体系融入全球科技革命趋势,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如何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取得主动,抢占先机,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海水稻”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堂“励志课”,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素质和潜力,看到中国科技创新的巨大前景。期待未来的国家创新体系变革,能为科学人才“松绑”,为他们营造更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凤凰网政务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政务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