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权威的信息披露机制,缓解知情焦虑

作者:任君
2018.10.31

公共治理不能成为流量的奴隶,也不能被权力机构的低效运行所迟滞。

10月28日上午10时许,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大巴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12时许,有媒体采用未经证实的信源,将事故责任指向了穿高跟鞋的女司机。直到警方经过现场勘查、调取公交客车沿线监控视频之后,才为“女司机”洗清冤屈。

但那些胡乱泼在“女司机”身上的合理想象,以及因为这种想象造成的个体伤害,很难轻松祛除。很可能,没准儿在另外一个机缘巧合的时候,再度出来冒泡,带来新的次生灾害。

已有评论将矛头指向发布“女司机”逆行肇事的记者。事实上,在事故原因尚未调查清楚之时,匆匆忙忙就为事件定性,且所采用的还是“二手信息”,确实值得商榷。尽管事发之后,公众最为关心的确实是事故原因,但不能为了追求快而逾越边界。这也暴露出部分记者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经验的欠缺,以及行为的鲁莽。

即便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看,多信源交叉印证,谨慎求证,也是一名记者的基本素养。

事实上,根据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工作职责,江面救援,属于应急管理,但大巴坠江前在桥面上的活动,仍属于交警职权范围。向记者提供信息的“万州区应急办”工作人员一是没有在第一现场,即便其在第一现场,貌似也无权对外发布交通事故的原因。

透过这一事件可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与传统的交管部门,至少在权责边界以及衔接上,仍需要磨合。

同一个事件,来自官方的多个声音次第发出,且一再“翻转”,后一个否定前一个,未免让人困惑。

举凡应急管理涉及的内容,均属关系重大的紧迫之事,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与紧急、高效的救援,往往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决非随口一说那么简单。

事发突然,很多信息尚不清晰,但越是混沌不清,越需要及时、准确的权威披露。不然,该说的部门不说,那也就只剩下自媒体在那里猜测或合理想象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及时公开信息,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

调查当然需要时间,做出结论也需要一个严谨的确认过程,这些均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也不能总是等。地方也好,部门也罢,应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起通畅的信息发布机制。而当很多问题一旦出现跨部门的情形时,则应该构建一个权责明确、边界清晰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自的壁垒,让权威信息流动起来,让部门反应更快一些。

在本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将多部门的应急处置合并归口到应急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讲,这样确实便于协调,但也面临着一个内部沟通的问题。如何让各部门的信息无障碍流通,如何构建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都是未来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

一场灾难,暴露出我们在应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而这些制度性的问题,一旦与自媒体追求流量的惯性合流,则必然会放大问题,也会给公共安全治理增加障碍。而当全社会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女司机”,并欢乐地去扒“女司机那些事”的时候,这起灾难实际上已经在舆论场上变味了。

何以至此?何必至此!公共治理不能成为流量的奴隶,也不能被权力机构的低效运行所迟滞。当务之急,仍在于迅速建立起权威、便捷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彻底缓解社会公众的知情焦虑。

(凤凰网政务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政务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