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二三线城市来说,与其盲目地跟随人才抢夺的潮流,不如先做好自身的个性化名片,传达出属于自身的城市信息。信息传达好了,属于你的人才自然会循迹而来。
送房子、加补贴、解决户口,甚至过亿元的科研支持……近日,西安、成都、重庆等二三线城市纷纷加入人才抢夺的战场,好多就差给人才解决婚姻问题了。
然而,在人才吸引战略上,目前许多二三线城市存在两个“同质化”倾向。其一就是对“人才”定义的同质化。有媒体曾梳理:目前城市需要的人才可以用“高学历、高效能、高层次”来总结,而计算机、建筑、生物、航空航天、文创等领域则是人才争夺战的热点。其二是吸引人才方式的同质化。很多城市祭出的“武器”往往千篇一律,无非是补贴、住房、落户等。
造成这两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城市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晰,于是一方面倾向于紧跟“风口”,唯恐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则以最普遍的优惠待遇,希望因此即可吸引到这些领域的人才。
其实,在当前人才争夺白热化的状态下,二三线城市反而应当借鉴互联网思维,以“垂直”的方式做好自身规划及定位,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做出人才引进规划。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在其经典篇目《市井雄心》中就曾说过:其实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会传递着一种最强烈的信息,比如在纽约,你应该更有钱;在波士顿,你应该更聪明;在硅谷,你应该更强大;在华盛顿,你认识的政治“局内人”越多越好……
相较而言,目前许多二三线城市的现代形象是模糊的,许多城市仍然不得不打出千年古都等辉煌历史作为城市名片。可是问题在于,如果不给这些城市注入现代性的活力,城市的发展只能会在重温旧梦中停滞不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其实,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就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贵阳的大数据中心等。
因此,对许多二三线城市来说,与其费尽心思地“紧跟潮流”,重复“从1到N”的发展道路,还不如多一些“从0到1”的勇气和魄力,因地制宜发展属于自己的个性,传达自己独有的信息。
在人才吸引方面,户口、补贴等措施当然可以保障人才有更加稳定的生活环境,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托马斯•索维尔在《被掩盖的经济真相》中曾提到,许多城市规划者往往会犯一些“下棋型”谬误,自以为自己可以像下棋一样,轻松管理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可是却忽略了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偏好、价值、规划和意愿。
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当然希望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可以使他们不必为户口、住房等问题过度忧虑。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强调个性、注重生活方式的一代。他们同样关心身边是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周边人、甚至与这个城市的“三观”是否一致。
其实,只要制度环境保障好了,信息传递得足够强烈了,城市就会自然形成一个磁场,使人才可以自发前来。一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地方决策者就不必过度担心激发人才动能等后续问题了,因为人才之间会天然形成一个个社区。
这种社区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正如保罗•格雷厄姆所说,硅谷的成功就在于,它所形成的科技社区会让人们认为:哪怕我在纽约从事科技工作都会是二流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这些社区内互动交流、头脑风暴,也就能够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创新。毕竟最真实的城市文化,最终都是由这里的人创造的。
因此,对许多二三线城市来说,与其盲目地跟随人才抢夺的潮流,陷在同质化和零和的竞争思维之中,不如先做好自身的个性化名片,传达出属于自身的城市信息。信息传达好了,属于你的人才自然会循迹而来。
凤凰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