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悲怆,回归庸常生活

作者:胡印斌
2018.05.10

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指向仍在于回归庸常的生活,生活着就是美好的。

回望川西北,忽忽焉,已是10载沧桑。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星期一。14时28分04秒,“5·12”汶川特大地震爆发,数万生命被吞噬。创痛之巨,举国震惊。而今,那个暗黑时刻已过去整整10年,渡尽劫波的汶川、北川、都江堰……你们还好吗?

当年11岁的地震孤女杨雅舒,如今已亭亭玉立。这个爱笑的姑娘,已渐渐忘记黑暗、无助和绝望,开启新的生活。地震后的几年,她成立了一个互联网公益平台,帮助更多失助者。她说:“人,活着就是最好的,钱并不重要,活着才好,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九年前,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凤凰网发起了“放飞512个心愿”活动,前往地震灾区,聆听了512个灾区人的心愿,并成立专门小组帮助他们实现心愿。活动的初心是:去看看灾区的人们在回归平常生活之后,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回来告诉大家。初衷很简单:我们相信最笨拙的方式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四川地震这场大灾难面前,不可以取巧,不应该取巧。

是的,地震正在远去,生活仍在继续。

那狰狞、凌厉的大自然怪兽,冲撞、撕扯着国人的心灵与情感,同时,惨烈的灾难也激发出民众修复生活的强大本能。擦干眼泪,走出废墟的四川人,就像燕儿衔泥一般,一点一点筑巢,一天一天补巢。筑容身之巢,也补心灵之巢,既安身,也立命。浴火的凤凰,涅槃重生了。

个体的努力之外,我们也由衷感觉到来自国家层面的积极努力与历史性进步。

我们看到,2008年5月18日,灾后的头七,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明确设立“全国哀悼日”。国旗首次为平民而降,体现了生命至高无上的尊严,也极大鼓舞了全体人民抗震救灾的士气,具有非凡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地震是不可抗力,人的生命在天崩地裂的这一刻,是那样的无助,如风中飘絮,如雨中浮萍,然而,灾难也会激发出民众与国家的积极反应,从举国动员的救人抢险,到举国哀悼的情绪抚慰,人们发现,中国人,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恢复生活。

我们也看到,经历最初几天的杂乱之后,公共秩序迅速恢复,紧急救助与长期援助分头进行。而被质疑的信息公开问题,也得到妥善解答。从历史长线思维看,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一种逐步强化的应急反应体系。

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再到其后的雅安地震,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越来越呈现出常态化、精细化、全方位的趋势。这持续提升了政府抗震救灾的行政效率,赢得了社会公众更多的信赖。

当然,10年过去了,很多久拖不决、一再含糊的问题也该有一个切割。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建资金和捐款使用情况,在10周年这样的节点,除了列举灾后重建的诸般成就、喜人变化,向大众公布资金总额、捐款总数、资金使用情况等,这不仅是给生者一个交代,也是让死难者安息的必要之举。

而今,地震已经过去了10年,在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并将继续走向远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美好生活,每个人的美好生活都让人产生无穷眷恋,而每一种眷恋都值得万分珍惜……

该放下了。放下悲怆,放下伤恸,放下那些沉甸甸的难以放下的心情,继续我们的生活,延续我们的人生。烛光摇曳,心神摇曳,那一簇簇小火苗,就是一双双来自天国的凝视的眼睛。

诗人杨志学日前写下一首诗《十年前的灾难,该怎样向后人诉说》,诗中写道:“如果/一次新的诞生/要以灾难为前提/我们宁愿不要这新生/如果/一场巨变要以涅槃来呈现/我们宁可选择不变/我们愿意在不变中延续祥和/我们愿意慢慢地走——慢慢享受,慢慢变老……”

确乎如此,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指向仍在于回归庸常的生活,生活着就是美好的。

(凤凰网政务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政务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