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刘强东疑似性侵事件”中涉案女子向美国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刘强东发起猥亵、性侵、非法限制自由等指控。时隔约8个月,京东CEO刘强东再因涉嫌强奸女大学生被卷入舆论风暴中心。民事诉讼提起一周过后,4月22日15点左右,微博@明州事记发布了两条疑似刘强东与涉案女子一同回公寓的视频,视频中女子主动挽手、按电梯楼层,其行为与诉讼书中的描述大有出入,而后更多涉案音视频流出,双方上演“视频战”。
于是,网上热烈的讨论就如同京东的大盘一样起起落落,有些网友对刘强东的称呼甚至在这9天经历了“强奸东、刘强东、东哥、大强子”的转变。本文将梳理近日的舆论,考察网上整体的舆论变化。
女方提起民事诉讼 大量网友声援原告
4月16日,该名明尼苏达大学涉事女学生提交民事诉讼书,指控刘强东强奸。诉讼书中声称,该女子在明尼苏达大学老师崔海涛的邀请下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刘强东出席的晚宴,晚宴上女子被多人灌酒。离开晚宴后,刘强东强制把她带上车并有猥亵行为,而后在公寓房间里对女子进行了性侵。
诉讼发起不久,国内很快就有人翻译并评论了该诉讼书,网上对刘强东性侵案的讨论激增。关键词“刘强东案”、“刘强东性侵”的微信指数在4月17日上涨了13000%以上。4月18日,豆瓣上有61万组员的“舆论要地”——“豆瓣鹅组”中,豆瓣网友“星星”发帖《刘强东真实禽兽……强奸案扣细节,划重点!!》,帖中详细分析了诉讼书中的细节,指责刘强东是“禽兽”、“人渣”,引起大量讨论。
同日,在微博上,媒体人王志安翻译了起诉书全文,认为从诉讼书中可以看出刘强东“在涉事过程中不但从京东获取了财务上的支持,而且也是基于职务行为发生的事情”;编剧“@弦子与她的朋友们”也对该事件发表评论,指责这是“权力对弱者的绞杀,男性对女性的围猎”。这些微博都获得上万转发,网友的评论大多在声援女方,指责刘强东和他的“同伙”的无耻。再加上网上对“996”的讨论正热,“@松鼠濑尿虾”调侃“你在996,老板在犯强暴罪,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随着该事件持续发酵,网上对涉事女子的声援愈加浩大。一些留学生组成“@助力Jingyao翻译小组”,4月20日,自媒体“新媒体女性”获得原告女子授权,发表了其民事起诉书全译文,微博转发量达5万多,并且有许多媒体转载。“@新媒体女性”评价道:“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犯罪,里面所有人的熟练与木然不得不让人想到可能还有更多受害者”,王志安表示要多转发,多关心,了解真相。微博“@马库斯说”分析了整个诉讼书中展现的细节,包括明尼苏达大学这一暑期课程项目、老师崔海涛是何人、刘强东身边的商人与助理们都做了些什么。许多网友转发评论,指责刘强东及其身边的人,认为这是一群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合谋献祭一个女生,背后是社会的不良风气,将女性作为男人饭桌上的“玩物”。
公寓视频首曝光 舆论开始反转
这样几乎一边倒的舆论一直持续到4月22日,直至22日15点左右,微博“@明州事记”的博主发布两则视频,视频中的女子主动与刘强东有亲密行为,而且看上去并没有醉酒。于是舆论“炸锅”,有部分网民开始说自己冤枉了刘强东,一些言论是直接骂女方不洁身自好,还有一些言论是说刘强东出轨私德有亏但没有强奸。在各家媒体发表的视频底下的热评许多是“看不出女方被动”、“看来是价格没谈妥”、“原来被强奸的是东哥啊”……不过这时也有相当多的网民对此表示质疑,觉得视频可能被刻意剪辑,或者里面的女子根本和涉案女子不是同一人。还有网民包括大V表示会继续支持女主,认为即使视频是真的,走廊上的事和房间里的事也不能混为一谈,刘强东仍有强奸嫌疑。
许多律师对原告起诉书内容是否真实意见不一,易胜华律师认为女主对在车内行为的描述可能不真实,导致其在房间内发生的行为的描述受质疑。因此刘强东的刑事指控被撤销在情理之中。吴杰臻律师认为视频与起诉书内容有很多出入,但按美国律师的专业性,不相信起诉书会在这些事实上造假。明尼苏达州华裔律师周东发表示女方起诉书内容与视频出入很大,难以自圆其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庭资深律师张军说监控视频或毫无价值,所以很难呈现给陪审团,男方发布视频更像是“双方在审判前的公关战。”
在这之后,刘强东代理律师陈曦称视频内容属实,美国警方称未对该案件发布过任何视频。4月23日,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代表原告的Florin Roebig律师事务所表示,发布在网上的视频片段以及完整的监控视频与其当事人在诉讼中所描述的场景一致,也与她为执法部门提供的证词一致。该女子在诉讼中称,她之所以同意刘强东去她的公寓是出于礼貌和尊重。
至此,舆论更向刘强东一方倾斜,流量较大的几家媒体底下的热评多在指责女方,一些网友开始将“挽手进房间是出于礼貌”做成段子,不仅为刘强东“叫屈”,还借此事讽刺“女权”。网友“LIE_z”说“如果不顾一切地相信“强奸受害者”,那么谁为“被狩猎者”说话?要相信的永远应该是证据不是性别。”
更多涉案音视频流出 让子弹多飞一会
很快,更多涉及此案的音视频从不同渠道流出,这些音视频的可信程度未经确认,但却如同战场上的信号弹一般试图引导舆论的走向。“@明州事记”发布视频过后,4月23日下午6点,中山大学伦理学博士“@陈纯Camus”声称获得原告授权并发布完整监控视频,同日,南方都市报受到匿名投稿,内容自称是该案双方律师谈判的录音,录音中,女方律师要求男方道歉及补偿。
4月24日,微博用户“@声援jingyao”也发布了案件中饭桌上的监控视频,视频的内容与先前“@明州事记”发布的版本有所出入,显示原告在饭局上有三个小时都和刘强东坐在一起,且被饭局上的人劝酒多达19次,与诉讼书描述内容相符。4月25日,又有视频显示刘强东助理当晚在公寓苦等7小时,视频中刘强东手中衣服拖地,疑似醉酒。
涉案双方开始了一场舆论战。大量旁观的“吃瓜网友”的言论在向着两极化发展,人们似乎都在用新的证据来证实自己心中已然存在的判断。有人对性侵案的态度就是“疑罪从有”,他们在为女方找“完美”的理由,挽手是迫不得已,主动带路是出于礼貌。有人对女方进行荡妇羞辱,他们在为男方找“完美”的理由,女方挽手表示自愿,女方重提诉讼是价格没谈拢……
此次事件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作为旁观者,如何面对一个可能存在的性侵案件,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应保持怎样的态度?有许多网友以及媒体人表示保持观望,静等事件尘埃落定。媒体人王志安认为无论是起诉书还是视频都不会是最终事实,不对该事件做出站队。网友“洛杉矶房东”说这是一种狗哨政治,这些视频是在用编排过的内容向特定人群传递信息,不应偏听偏信。
也有人站在保护性侵受害者权益的角度上,表示虽然事实不确定但仍会继续支持女方的诉讼,认为对性侵案原告的支持有助于更多受害人勇敢站出来。时评人陈迪这样说:“无论是体力上占优的男方,还是社会权力关系上占优的上位者,都理应主动承担更加主要的避险义务。”
事件之外 媒体的公信力受指责
让我们暂时从事件本身混乱、吵闹的泥潭中脱身出来,会注意到在事件之外,有批判媒体的声音大量出现,一批指向不对信源进行核实的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另一批指向始终声援原告,问责刘强东与京东的钛媒体及其创始人赵何娟。
对前者的指责,集中在认为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专业媒体未能在此次事件中核实信息,丧失了新闻专业主义,连起码的新闻真实也不能保证。这引起许多网友的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受众,还是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媒体?
传播学学者方可成在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发表《刘强东案音视频:机构媒体的堕落与溃败》。该文犀利地指责刘强东事件暴露了机构媒体从业者的自甘堕落,他们未能承担起专业媒体应有的责任,在该事件中未经核实与确认便发布与案件相关的音视频,沦为了男女双方的“传声筒”。媒体人宋志标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此事,认为南方都市报是该被骂,但仅仅从假新闻的立场,是无法完整、清晰理解这件事的,还应看到媒体背后的势力在进行的资讯操纵。
有人认为错不在机构媒体,机构媒体的堕落实际上是种“破窗效应”。例如@姚广孝_wayne就在新浪微博上评论破罐破摔反而是媒体理性的选择,通宵达旦检验信源,“表面上看你是用失去的时效换取报道的严谨,可后者目前就是没有市场。”还有网友“芊霓”说这是一个追寻真相的过程,不能用生产新闻产品的最终标准来评价媒体。
而对钛媒体及其创始人赵何娟的指责,集中在认为他们受阿里巴巴资本势力的操纵,一味偏袒女方,诋毁京东。对此,钛媒体发表声明,表示钛媒体与阿里巴巴并没有股权关系,网上许多“阴谋论”乃无稽之谈,赵何娟的评论旨在呼吁保护女性权益,警惕“荡妇羞辱”和“不完美受害人”的认知偏见。
到此为止,“刘强东案”引发的既是对性侵事件的热议,也是对媒体的大讨论,持续引发着人们的多元思考。而舆论场的纷争不能也不应影响法院最后的判决。就如大风号“風聲評論”所言的那样,看官们都暂且勿做断言,不妨等待法律的再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