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丨南京、济南:我好没存在感 福州:?
评论
评论 > 双城记 > 正文

双城记丨南京、济南:我好没存在感 福州:?

文丨特约观察员 于平

这几年,福建的国际范儿越来越强了。金砖五国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团(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等会议的举办,让福建省这片曾经的改革热土焕发新的生机。

然而,有心人可能会发现:以上几个重量级国际会议都是在厦门举办的。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时至今日,厦门都被光荣地视为“福建的名片”。

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福建的真正省会,不是厦门,而是福州。

在“双城记”系列前几期,我们讲到南京、海口、济南等省会城市存在感比较低,当时就有不少福建的读者留言:我们福州说什么了?

在知名度上,福州在厦门的比较下显得光芒黯淡;在经济发展上,福州也未能在省内拔得头筹,位居泉州之下。

于是,又一场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的较量,开始在福建上演。

图:2018年福建各地级市GDP排名

图:2018年福建各地级市GDP排名

厦门、福州:爱拼才会赢VS 小富即安

厦门和福州两个城市,虽然同在一省,风格迥然相异。厦门传统沿袭自泉州,属于闽南潮汕风格。福州则更像一个江南城市,城市气质和江浙地区很接近。

厦门属于闽南文化,是典型的福建本土文化:尚拼搏,好攀比,性格张扬。一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最能体现闽南文化的精神气质。

福州则属于闽东文化,闽东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更近,相对内敛,讲求以柔克刚,情绪不轻易外露。在福州,大小茶馆遍布全城,生活闲适,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意识较浓。

图:福建省行政区划

图:福建省行政区划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加之城市发展的差距,使得两座城市一直在暗暗较劲。

与福州遍地茶馆不同,厦门最多的是咖啡馆,城市咖啡馆密度据说长期排名全国第一。时尚的城市文化,加上花园一般的城市美景,使得厦门闻名遐迩。说起福建,外界大多知厦门,而不知有福州,以至于好多人都以为厦门才是福建的省会。这些使得厦门人有着极为优越的自豪感,在不少厦门人眼里,福州只能算是个“名义”省会。

可毕竟福州是省会所在地,对于厦门咄咄逼人的架势,福州人自然心有不甘。2010年时,福州有位大学教授写了一篇《挑剔厦门人》的文章,批评“厦门人两只眼睛只看自己的优越”“厦门人的目光有效距离比较短,除了比老鼠长以外,甚至比广州人还差一点”,引起很大轰动。一些福州人内心里对厦门颇为不屑,认为不过是个花瓶旅游城市而已。

厦门和福州,到底谁是福建的领头羊,一直是两地网友争论不休的话题。

“福建名片”之争

在福建,许多福州人对于省内优先发展厦门耿耿于怀。其实厦门和福州,最初是从同一起跑线起步的。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由于曾经是对台的前线,长期把重心放在战备上,经济底子都比较薄弱。要说家底,作为省会的所在地的福州,甚至要好于厦门。

当时,福建省对于厦门和福州发展都非常重视,给予厦门福州同等的资源投入。比如,两套程控电话,福州、厦门各一万门;福州、厦门各建一个飞机场;两个万吨级港口码头,福州、厦门各一个……

但随着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厦门的强力加持,使得厦门一跃变为“优等生”,福州被渐渐甩在后面。厦门是四大经济特区中,唯一个在广东省外的特区。同时,厦门也是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厦门作为福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地位高于地级市的福州,这在全国也仅此一例。如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全中国只有厦门和深圳有此待遇。

特殊的城市地位,对于厦门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因素。特区的地位使得厦门能获得其他地方可望而不可求的政策优惠,例如特区发展之初,为了支持特区建设,厦门国企曾获得一项特殊待遇,可以减少利润上交,尽可能把红利留给企业发展生产。结果改革第一年,厦门港务局赚了2000多万元,没几年就赚了七亿多元。

图:副省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图:副省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的身份,意味着厦门在财政预算上是独立于省级财政预算,具有着更独立的财政地位和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之相对应的,官员的地位和收入,也比省会福州要高。同样都是教育局长,福州的教育局长级别只能是正处,厦门的教育局长就能是副厅,福州市的局长在级别上只相当于厦门的处长。有人大代表曾为此抱怨,“为什么做同样的工作,待遇却有差别呢?”

政策加持当然只是一方面,厦门之所以能成为“福建名片”,也得益于其独特的先天禀赋。

相比位于福建东部的福州,位于福建东南端的厦门与台湾的地理关系更近,和金门最近距离只有1000多米。以至于当年厦门讨论修机场时,军方曾经担忧,说厦门离金门那么近,金门的炮把飞机打下来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厦门和台湾同属闽南语文化圈。这种地缘和文化的极大优势,使得厦门成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台湾企业开拓大陆市场的桥头堡。直到现在,台企仍是发展厦门经济的“生力军”。统计显示,台湾百大企业有20多家在厦门投资落地,台企工业产值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厦门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占大陆业务总量85%,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总量约占大陆近1/10。

厦门岛是福建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港阔水深,是国内大型一类港,跻身世界集装箱大港17强。相较而言,福州无论在港口条件和腹地经济结构上,都落后于厦门港。在福建这种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港口的地位必然就决定了城市的地位。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被誉为天堂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条件国内数一数二。诗人郭小川曾这样描述厦门:“真像海底一般的奥秘啊,真像龙宫一般的晶莹”,“真像山林一般的幽美啊,真像仙境一般的明静”。

    

    

       而福州则地处盆地,气候闷热,在网络上,各种民间版的“三大火炉”,“四大火炉”榜单,常常都少不了福州。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福州全年高温(≥35℃)天数长期居于首位。

厦门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和独特的城市底蕴,都让福州望尘莫及。

“做大做强省会”:福建开始举手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一直只能跟在厦门后面亦步亦趋,角色尴尬而落魄。但近十几年来,尤其是从“十二五”计划后期以来,福州正在努力地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开启自己的逆袭之路。

在全国“做大做强省会”的潮流驱动下,福建越来越认识到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并开始给予越来越多的眷顾。而作为省会的福州,更是憋着一股劲。在2018年福州市创新发展大会上,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就表示:“只有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进一步鼓足精气神,才能在全省发展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福州当好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从政策层面,福州自贸区、福州新区和平潭国际旅游岛等扶持政策的连续推出,弥补了福州的政策劣势。加之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有着全省最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图: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图: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来源:福州市城乡规划局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总部在福州的国内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当初,兴业银行对外募股时,恰逢国家对财政、金融实行“双紧”政策,导致募股陷入困难。后来,是福建省财政厅出来救场,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而成为兴业银行的大股东。

此外,在全国“八纵八横”高铁规划中,福州的枢纽地位也已奠定,而厦门则成为“输家”。京港台(以京九为主线)通道分别从合肥与南昌拉出两条支线接入福州。相比之下,厦门接入的是厦渝通道,在重要性上与京港台通道相形见绌。

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部分)

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部分)

来源: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虽然在对台湾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力上,福州逊厦门一筹,但福州本地民营经济的活力,却远胜于厦门。福州有着一批如永辉超市、福耀玻璃等有着全国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2018年,福建省工商联发布福建民营企业100强名单。福州不仅以31家的数量排名第一,而且在前10强中,福州包揽了9个。福州的新经济发展同样可圈可点,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全国软件企业综合竞争力200强”名单里,福州有11家软件骨干企业上榜,数量仅次于北京、广州、深圳、杭州。

2018年,福州GDP总产值已达到7856.81亿元,而厦门GDP总产值只有4791.41亿元,已远远落在后面。福州的人均GDP也达到了10.26万元,厦门则为11.95万元,二者差距越来越小。福州这种强劲发展的势头,让许多人越来越确信,福州全面超越厦门,重夺福建的领头羊地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厦门和福州:谁是福建的领头羊

其实在福建,谈到“领头羊”这个头衔,有人认为GDP排省内第一的泉州才能称得上。不过,泉州经济规模虽然最大,但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第二产业一家独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远在厦门和福州之后。事实上,近些年,不少泉州民企纷纷把总部迁到厦门。厦门观音山总部商务区,矗立着几十栋企业总部大楼,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泉州的民企。

这样的格局决定了,所谓领头羊之争,只能是厦门和福州之争。

在福州快速崛起的态势下,厦门这颗明珠的光芒似乎愈来愈黯淡。有人甚至放言,前30年看厦门,后30年看福州。不看好厦门的人,会举出了厦门未来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包括城市空间狭小、高房价、高度依赖旅游业、政策红利的丧失等等。不过,这些看空的理由,许多未必能站得住脚。

比如,虽然厦门是福建面积最小的一个市,但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的厦门并不算小。事实上,一线城市深圳的面积也不过1996平方公里。而且厦门目前开发成熟的地区仅在厦门岛内,岛外四区开发度依然较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大小其实与城市实力和地位没有必然联系,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密度发展,而非摊大饼。

再如高房价问题,二线城市的收入、一线城市的房价,确实是厦门城市竞争力的一大软肋,但福州也同样面临房价和收入背离的问题。在2018年国内50大城市房价收入比排名上,厦门以22.5排名第五,福州以20.4紧跟其后排第六。

其实,厦门未来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产业结构问题。这其中,高度依赖旅游业还只是次要的,真正的要害在两个方面。其一,厦门腾飞得益于台湾企业和资本的大量涌入,但是随着台湾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停滞,台湾的经济辐射力正越来越弱。面对这样的不利情势,厦门必然首当其冲。

其二,厦门的内资企业中,国企占据着中坚地位。2018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上榜的三家厦门企业,厦门国贸、厦门建发、厦门象屿,无一例外都是国有企业。与之相对应的是,厦门本地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总量偏小。民营经济的弱势格局,无疑会制约厦门的经济活力,影响城市经济的内生增长。

厦门固然面临着种种不利境地,但是,福州也并非没有隐忧。

在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中,福州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很大。近几年,福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不仅远远超过厦门,在几十个省会城市中也位居前列。2017年,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5800多亿,而同期厦门的数字仅为2300多亿。然而,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短期可能对经济拉动作用很大,但依据边际效应递减的定律,长期来看带来的效用将越来越弱。

图:福州市2014-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图:福州市2014-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来源:2018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相较于厦门,福州的经济总量虽更大,却是“大而不强”。2018年福州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5376元,这个数字甚至连南昌、长沙都不如。反观厦门,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948元,基本和杭州一个水平。显然,相较于GDP数据,代表“民富”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能衡量一个城市的内在实力和发展质量。

作为省会,福州政治地位低于厦门,一直也是它的一个“心结”。在广州、浙江、江苏、山东等几个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中,省会都是副省级城市,唯独福建例外。而且福州也是5个拥有非省会计划单列市的省中,唯一没有被确定为副省级的省会。

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使得福州难以拥有和厦门同样独立的经济自主权,不利于全面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这势必会对城市发展造成掣肘,让福州难以获得像广州、杭州那样强大的存在感。

今日的厦门和福州,两位好学生的成绩单各有优劣,一个强而不大,一个大而不强,谁是未来福建的领头羊?现在恐怕还不能轻易下定论。

用合作打破“一亩三分地”意识

不过,从福建的总体发展看,厦门和福州谁是领头羊地位,并不是关键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总量偏少的省份,居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带夹缝的福建,地位实在有些尴尬。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偏居东南一隅,且自然条件劣势的福建,如何避免被弱化和边缘化,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才是最大的问题。

作为福建两大中心城市的厦门和福州,其实都块头不大,马力不足,引领作用也都不够。所以从福建发展的总体考虑,厦门和福州,应当是双子星式的发展,两个城市只有合作大于竞争,才能突破各自局限,从而发挥好学生带动差学生的作用,提升福建整体竞争力。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集群发展、组团发展早已是趋势显,但在福建省内,这样的发展格局并不太明显。厦门和福州两座城市,如果发展各成一局,结果很有可能削弱区域整体实力,带来1+1<2的结果。

这一点,福建省有关方面也认识到了。2018年,福建提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包括福州、莆田、宁德、南平、平潭)构想,形成“双轮驱动、南北互动、协调推进、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9年福建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大力推进闽东北和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一体化的进程。此外,福建省计划今年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闽东北和闽西南城市协作开发集团,推进福州、厦门牵头组建“福建两翼发展投资基金”。

在这样的趋势下,无论厦门还是福州,不只要为城市争取一个未来,更要打破传统“一亩三分地”意识,学会竞和协作。惟其如此,两个城市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并带动起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而帮助福建走向新的辉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