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也可应对“猪周期”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大数据也可应对“猪周期”

近一段时期以来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保障猪肉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商务部近日表态称,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一些地方也通过猪场贷款贴息、采取“限量限价”的临时价格管制措施等,来保证猪肉供应。

坦率而言,此轮猪肉价格涨势的确有些“猛”,对于习惯了食品供应极大丰富的消费者来说,情感和心理上难免产生一些落差。但需要明确的是,此轮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源于非洲猪瘟疫情和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因素叠加共振所致,并不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大问题。相信,随着中央与地方各项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猪肉价格会逐步趋于平稳。

但是,不可否认,眼下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已经对部分消费者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消费者不必担心“长期吃不起猪肉”,但如果,能够在猪肉价格剧烈变动之前,将问题解决在前端,自然更是消费者所乐见。这个思路,或许可以通过鼓励相关大数据和智慧农业等产业发展来实现。

“猪周期”的存在其实就是市场供求信息的不透明。但是,这一生产和供求信息的断裂,在大数据时代,或许并非不可链接。

应对“猪周期”,历年的猪肉价格、“猪周期”次数以及大数据技术或许可资利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数轮“猪周期”,而每个地方的生猪生产规模,也都可以统计,这些历时与共时性的数据,都可以形成一个数据池,为大数据预测、调控猪肉价格,提供参考与对标的基础。

这些数据,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市场若能综合不同地方农民的养殖规模数据规划养殖,或许就可以实现各地养殖信息的共享与透明,让农民养殖生猪少些盲目。第二,技术成熟的前提下,通过相关数据也能提前对生猪市场走势进行预判与分析。事后来看,去年年初,我国生猪生产就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去产能,如果市场能通过大数据手段及时感知这一状况,并发出相关信息和预警,便可能帮助生猪生产商明确生产预期,合理规划生产。

再比如,对于非洲猪瘟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公众虽然不乏非洲猪瘟的信息,但此疫情大体会如何影响到猪肉供应、哪些区域受的影响可能较为严重,却缺少足够的体认。如果能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对非洲猪瘟的传播趋势、地域和市场影响进行及时的分析,也可以使市场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发挥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智慧农业熨平“猪周期”,并非意味着由政府大包大揽,市场在其中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BAT等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如何进行社会价值挖掘,成为市场决策的依据,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起雄厚的农业生产体系。从供给的角度,对于当前的猪肉价格上涨,公众其实完全不必过于恐慌。我国生猪生产行业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和管理还较为粗放,对最新技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对于市场预期的影响和主动引导,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那么,借助当下智慧产业的发展大潮,充分发挥市场规律与政府调控的作用,以应对“猪周期”,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路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